走进侨博
本馆简介
管理团队
侨博影响
地理位置
参观须知
侨博分馆
侨博之友
典藏保护
典藏故事
藏品展示
保护修复
藏品征集
征集公告
专项征集
捐赠信息
展览信息
基本陈列
展览回顾
在线观展
展览VR
直播导览
短视频
专题展播
社会教育
大思政课
第二课堂
爱国主义教育
文化沙龙
公益讲座
学术出版
学术动态
图书出版
研究文章
图书阅览
开放公告
书目检索
阅览制度
侨博专委会
成员介绍
历届年会
工作动态
合作成果
| 中文
普通话
广府话
闽南话
客家话
潮州话
| 外语
英语
日语
法语
德语
俄语
西班牙语
印尼语
马来西亚语
站内搜索
关键词:
中国华侨
博物馆
检索标题
智能模糊
首页
>
侨博专委会
>
合作成果
>
涉侨文物藏品展
>
融通中外 互惠互利
一、“侨”兴中国
二、利好当地
融通中外 互惠互利
华侨华人最早的缘起,主要原因就是海上贸易的往来。他们不仅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上运送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等大宗货物的活跃力量,也通过货币汇兑、投资、劳务、技术等无形商品的往来交换,以及回馈社会的公益善举,促进了中外经济的繁荣发展,便利和改善了家乡及侨居地的民生。
这一部分展示的文物藏品,是华侨华人作为跨国流动要素以及国际移民大军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具有“互利共赢”这一中外共享资源属性的最本质体现。从中可以领略华侨华人经营外销瓷留下的时代特色,可以品味因曾经助力中国近现代邮政发展和平衡外贸结算而留下的“世界记忆遗产”,可以看到华侨华人为中外铁路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可以想象他们在异国他乡拓荒垦殖、艰苦创业的身影,可以赞叹他们所涉足工商业之繁荣和跨国商业网络的发达,也可以管窥他们留恋故土、情系乡梓的心路历程。
(一)德化窑青花山水纹人物三足香炉
(二)“侨批”“银信”
(三)新宁铁路股份簿
(四)“商办福建全省铁路有限公司”优先股票及息单
(五)“大安号”轮船注册凭单和内港专照
(六)中华会馆开具的粤东水灾赈灾捐款收条
(七)“旅毛族人捐题毛银重修本岭大路记”碑
(八)陈正宗“热心公益”匾额
(九)澳大利亚雪梨永安公司用过的油印机
(十)加拿大华侨带回广东家乡的“金山箱”
(十一)马来亚华侨雷贤钟装载优良橡胶种树苗回国的木箱
(十二)旅日侨领吴桂显捐给中山侨务部门的打字机
(十三)曾宪梓用过的金利来皮箱
(一)参与修筑铁路(十九世纪中后期)
(二)马来亚华侨使用过的淘锡用具
(三)《万国寄信便览》
(四)美国俊英工商会印章
(五)“谦益公司”注册资料
(六)“陈嘉庚公司”红蓝广告纸
(七)“陈嘉庚公司”生产的“钟标”毛蜡
(八)《陈嘉庚公司分行章程》
(九)“义昌商号”在印尼泗水的营业执照
(十)“新亚糖果厂”重张纪念白地花卉纹青花军持
(十一)印度尼西亚巴迪布印染铜模
(十二)华工抵达檀香山一百周年纪念铜牌
(十三)“加华丰功碑”微缩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