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侨博
本馆简介
管理团队
侨博影响
地理位置
参观须知
侨博分馆
侨博之友
典藏保护
典藏故事
藏品展示
保护修复
藏品征集
征集公告
专项征集
捐赠信息
展览信息
基本陈列
展览回顾
在线观展
展览VR
直播导览
短视频
专题展播
社会教育
大思政课
第二课堂
爱国主义教育
文化沙龙
公益讲座
学术出版
学术动态
图书出版
研究文章
图书阅览
开放公告
书目检索
阅览制度
侨博专委会
成员介绍
历届年会
工作动态
合作成果
| 中文
普通话
广府话
闽南话
客家话
潮州话
| 外语
英语
日语
法语
德语
俄语
西班牙语
印尼语
马来西亚语
站内搜索
关键词:
中国华侨
博物馆
检索标题
智能模糊
首页
>
侨博专委会
>
合作成果
>
涉侨文物藏品展
>
融通中外 互惠互利
>
一、“侨”兴中国
一、“侨”兴中国
二、利好当地
返回顶部
(二)“侨批”“银信”
“侨批”、“银信”是指海外华侨华人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与家书结合体,是一种特殊的外汇汇款载体和渠道。曾大量出现于广东(包括现在的海南)、福建、广西等地。因方言区别,广东五邑地区称其为银信,广东其他地区以及福建、广西多称其为侨批,又称“番批”或“批信”、“批”。主要是因为福建方言、广东潮汕地区和客家方言等都把“信”叫做“批”(闽南语称书信为“批”,潮汕地区所称的“批”专指寄款信件),而出国的人被称为“华侨”,外国或异族又被视为“番”。从功能上说,侨批与现在常见的邮局汇款单相似,但又有两大显著不同,一是外观形态上,侨批有信封,且是在信封上写明“外付xx元”,二是在流程上,收到侨批的人要有“回批”(即收款人回信)。
侨批、银信是中国侨乡的历史特色、形成基础和主要标志。华侨华人远渡重洋,省吃俭用,将来之不易的血汗钱通过侨批、银信的方式寄回家乡,用作赡养父母、抚育儿女等家庭开支,以及生产经营和捐助家乡各种公益事业等,是华侨华人故土情怀的历史见证,不仅维系着华侨华人与家乡亲人之间的思念和牵挂,也曾经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平衡的重要支撑。承担着侨批、银信的收揽、中转、派送以及汇兑、解付等职责的侨批(银信)业、水客业在中国近现代邮政及金融发展史上也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因为蕴藏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侨批、银信档案在2013年6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1.来自世界各地的银信封
年代:清代至民国
尺寸:纵13.6—27.5厘米、横6.3—18.2厘米
材质:纸质
来源:征集(情况不详)
收藏机构:江门市博物馆
因出洋历史悠久,且出洋人数众多、分布国别广泛,广东省是我国第一大传统侨乡。侨乡大多数家庭都是青壮男丁出洋,家里留下的是老人、妻子和儿女,主要靠男人在海外寄回给家眷亲属的钱赡养家庭。这批银信的寄出地从左至右依次为澳大利亚墨尔本、东非洲、菲律宾马尼拉、古巴、加拿大蒙特利尔、马来西亚槟城、美国旧金山、美国纽约、秘鲁利马、墨西哥城、委内瑞拉、新加坡、印尼爪哇、英国。
2.古巴华侨李民奕写给妻子林氏的银信
年代:1930年
尺寸:纵13.4厘米、横6.5厘米(封)
纵38.1厘米、横23.8厘米(信)
来源:征集(情况不详)
收藏机构:江门市博物馆
侨居古巴的李民奕在写给妻女的这封银信中叮嘱并列出女儿亲事的注意事项,要求家人“凡事以积贮为根本不可浪费”。这些细微之处表露出他虽身处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但对家人的关爱之情充满字里行间,是侨批、银信被视为维系海外华侨华人与家乡亲人之间纽带的生动例证。
上一篇:(一)德化窑青花山水纹人物三足香炉
下一篇:(三)新宁铁路股份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