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印度尼西亚巴迪布印染铜模

年代:20世纪上半叶
尺寸:面长17.5厘米、宽14.5厘米、厚3厘米、通高7.8厘米
材质:铜质
来源:陈栢基先生捐赠
收藏机构: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
该铜模主体为方形,由铜片、铜丝镶拼图案而成。图案左侧为展翅蝴蝶,造型舒展优雅,右侧为折枝桃花,线条流畅摇曳,余地由点圈并列填充;背部附一铜把手。铜模存留使用痕迹。
印度尼西亚传统的蜡染花布,被称为巴迪(Batik)布,华人又称之为巴泽花布。早期花布主要是手工绘染制作,19世纪后出现铜模印染工艺。铜模用铜片镶嵌制作而成,利用铜片的厚度及宽度所形成的点、线构成花卉、蝴蝶、几何等各种图案,图案具有印尼民族特色,华人设计的图案也加入了孔雀纹、麒麟纹等,融入中华文化的元素。铜模印染的制作工艺流程与传统手工绘染大致一样,差别在于绘染过程所需要的时间。铜模印染工艺在绘染时,是用铜模蘸高温蜡液,在布料上进行按压形成图案,蜡液凝固后,再将布料放入染液中浸染,最后,用高温蒸煮方式褪蜡。整个过程比传统手工耗时大大缩短。当然,随着现代工业发展,铜模制作法也早已被机器印染所取代。
花布印染业是印尼华侨早期的重要产业之一,许多福建安溪龙涓籍华侨华人从事该行业。渊源可追溯到1890年,龙涓人李长恒与胞弟李长维结伴到印尼爪哇经商,在雅加达的加烈经营巴迪花裙的制做和销售,他们是最早到加烈创业的龙涓乡贤。后来,不少龙涓人在李长恒帮助下到加烈谋生,包括从事花布印染业。当代印尼知名的巴迪布制造商李当春祖籍就是安溪龙涓。
该铜模是20世纪上半叶泉州籍华侨在印度尼西亚开办巴迪布印染作坊所用的工具。原由祖籍安溪龙涓的印尼华人陈泽回收藏,后由其孙陈栢基通过印尼雅加达安溪基金会李俩成将之捐予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并于2005年7月11日,请香港友人杨平先生从印尼泗水经香港送抵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