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侨博
本馆简介
管理团队
侨博影响
地理位置
参观须知
侨博分馆
侨博之友
典藏保护
典藏故事
藏品展示
保护修复
藏品征集
征集公告
专项征集
捐赠信息
展览信息
基本陈列
展览回顾
在线观展
展览VR
直播导览
短视频
专题展播
社会教育
大思政课
第二课堂
爱国主义教育
文化沙龙
公益讲座
学术出版
学术动态
图书出版
研究文章
图书阅览
开放公告
书目检索
阅览制度
侨博专委会
成员介绍
历届年会
工作动态
合作成果
| 中文
普通话
广府话
闽南话
客家话
潮州话
| 外语
英语
日语
法语
德语
俄语
西班牙语
印尼语
马来西亚语
站内搜索
关键词:
中国华侨
博物馆
检索标题
智能模糊
首页
>
侨博专委会
>
合作成果
>
涉侨文物藏品展
>
守望相助 自成一体
>
一、华社“三宝”风采
一、华社“三宝”风采
二、侨领珍遗
返回顶部
(三)侨报(侨刊乡讯)
1.《中西日报》
年代:1908年
尺寸:纵57.3厘米、横89.2厘米
材质:纸质
来源:招思虹女士捐赠
收藏机构:广东华侨博物馆
该藏品为出版于1908年4月18日的《中西日报》,双面印刷,刊载有本局布告、新闻目录、本报论说等栏目。
《中西日报》于1900年2月16日在旧金山创刊,是当时全美洲唯一的华文日报,办报宗旨是改良社会、教育侨民、维护侨益。创办人是著名旅美华侨伍盘照(1866-1931年),他被誉为“美国中文新闻业之父”、“华人马克·吐温”。《中西日报》创办时正值美国第一个《排华法案》实施时期,伍盘照借助《中西日报》,积极宣传塑造中国人的正面形象,介绍华人及华埠的良好转变,驳斥《排华法案》以及歧视中国移民的言论,传达美国华侨华人的合理诉求,以一个独立报人的身份努力开展国民外交。为了提高报纸的知名度,他还邀请两位美国学者参与编务工作。
该报还支持中国国内的革命主张,成为辛亥革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海外华文报纸之一。1904年,孙中山为革命筹募资金入境美国时被扣留,伍盘照与致公堂堂主黄三德等人聘请律师,使孙中山最终得以进入美国。辛亥革命后,他到美国各地宣传民国的开国历史,敦促美国承认中国民国,由此他也被称为“中国驻美非官方大使”。鉴于其在中美外交方面的影响和作为,1913年伍盘照被国民政府任命为旧金山副领事,并入选《美国名人录》。
该藏品由美国《金山之路》作者招思虹女士于2010年10月16日捐赠。
2.《金山时报》创刊号第一版
年代:1924年
尺寸:纵56厘米、横42.6厘米
材质:纸质
来源:美国《星岛日报》社捐赠
收藏机构:广东华侨博物馆
该藏品为《金山时报》创刊号第一版,泛黄,刊登有该报广告、创刊词、专电、紧要新闻及报馆全楼之外观、内部结构、功能设置、馆址的介绍等。
《金山时报》由美洲同源总会于1924年7月15日创刊,总理林华耀,编辑主任李伯贤,2006年1月13日由美国《星岛日报》社收购。其办刊宗旨是联络团结广大华侨华人,为华侨华人争取权益。该报在报道美国排华政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等重大事件方面始终与华侨华人和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是反映20世纪美国华侨华人社会及中国相关情况的十分珍贵的原始报刊信息,亦是开展华侨华人历史、新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该藏品由美国《星岛日报》社于2019年10月1日捐赠给广东华侨博物馆。
3.《新宁杂志》(第二十六年 第二十一期)
年代:1934年
尺寸:纵18厘米、横12.5厘米、厚0.5厘米
材质:纸质
来源:征集(情况不详)
收藏机构:江门市博物馆
《新宁杂志》于1909年2月5日在广东台山创办,刊名源于台山旧称新宁县,初为32开本,是广东五邑地区发行最早的侨刊(月刊),也是我国发行最早的侨刊之一。该藏品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八月五日印行的第26年、第21期。
广东省台山市素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称,是有着华侨华人“集体家书”之称的侨刊乡讯的发源地。侨刊乡讯是一种由侨乡地方机构或民间组织自发创办、记录侨乡民众生产、生活状况和海外乡亲近况,增进彼此间感情交流的定期或不定期刊物。最早创办的侨刊乡讯是1909年在广东台山创刊的《新宁杂志》,它也是全国第一份侨刊。此后,广东、福建大部分重点侨乡,从市、县到乡、镇、村,都创办有各自的侨刊乡讯,侨刊为地方镇级以上机构主办,乡讯为镇级以下机构或学校主办,又可细分为乡刊(讯)、族刊(讯)及校刊(校友刊、讯)三类,筹办经费都来自华侨华人和热心乡贤的捐款赞助或广告费。除以赠阅的形式分发给乡邻外,主要面向海外(含港澳台地区)发行,向海外乡亲传递家乡的信息,让海外乡亲了解家乡变化,排解华侨华人的思乡之情,同时,也向国内侨乡报告海外华社动态,传播海外进步思想,宣传科学与民主,反对封建主义,因而深受海外侨胞和国内乡亲的欢迎。侨刊乡讯在反映侨情、侨事,凝聚侨心,增进海外乡亲对家乡和中华文化的认同,以及激发海外华侨和国内侨亲共同的、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新宁杂志》创刊号的序言说明了其创办原由:“吾新宁濒海一边邑耳,自明季分立以来,于吾国历史上无重要之位置。惟海通以后,出洋的人稍众,谈时事者,至谓日影出没之处,莫不有新宁人之足迹焉。于是皇华载笔,征及遗闻。而新宁之人物事迹,遂稍为当代掌故家所乐闻矣。迩者自办铁路,渐次告成,旅外邑人,辇金归里,兴办种种实业者,又复相望于道。邑中有志之土,遂谋所以兴革利弊。改良教育为更始之方,其造端虽微,而愿力甚大也。于此之时,使无报纸以详核之文词纪之,则散而无纪,过而不存;又使无报纸以严正之议论绳之,则阻扰者恣肆,而畏葸者不前,其遗憾将何如耶?同人有见于此,因组织一新宁杂志社。”
《新宁杂志》以赠阅的形式发行至42个国家和地区,曾在省级和国家级侨刊乡讯评比中均荣获一等奖,并于1989年被选送意大利参加期刊展览。
4.《南蓢月刊》(第三卷 第一期)
年代:1934年
尺寸:纵21.6厘米、宽15.1厘米、厚0.4厘米
材质:纸质
来源:马炳良先生捐赠
收藏机构:广东华侨博物馆
《南蓢月刊》是创办于广东台山白沙乡南蓢的一份侨刊乡讯,创刊时间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办刊宗旨是提倡道德、改良风俗,发展教育,促进自治。内有该刊组织架构、工作人员信息、祝词及商号广告等一些固定信息,内容多为当地民众当时生产生活状况和海外乡亲近况,生动地佐证了侨刊乡讯是增进侨乡与海外侨社彼此间感情交流的精神纽带。该刊发行地区一度覆盖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南美各地、以及小吕宋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该藏品是该刊创刊两周年时所出,因而里面有很多关于创刊两周年的题词和评论。
该藏品由马炳良先生于2011年2月25日捐赠。
5.《少年中国晨报》(1936年6月7日)
年代:1936年
尺寸:纵57.2厘米、横89厘米
材质:纸质
来源:征集(情况不详)
收藏机构:江门市博物馆
该份报纸出版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六月七日,为纸质双面印刷。第一版报头题名旁印有孙中山的“总理遗嘱”。版面内容主要为抗日新闻、华侨新闻、广告等。
1903年,广东台山籍进步华侨青年李是男、黄伯耀、黄芸苏、温雄飞等人在旧金山组织“少年中国学社”,宣传、支持以推翻满清统治为目标的革命,并于1907年出版《美洲少年周刊》。1910年,孙中山访问旧金山,在其倡导下,少年中国学社改组为旧金山同盟会分会,《美洲少年周刊》改版扩容为《少年中国晨报》。此后,该报成为同盟会在美洲最重要的宣传阵地,继续宣传革命思想,刊登相关的筹款启事以筹措革命活动的经费,调动广大华侨的爱国热情。
《少年中国晨报》作为同盟会在美国的机关报,反映了中国近代革命在海外的迂回历程、记录了当时海外华侨满怀革命热情,对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的强烈期盼。
6.《美洲华侨日报》(1940年7月—1989年7月)
(1)1940年7月至1989年6月合订本
年代:1940—1989年
尺寸:纵57厘米、横45厘米
材质:报纸
来源:美国《侨报》董事会捐赠
收藏机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2)《美洲华侨日报》停刊号
年代:1989年7月
尺寸:纵57.5厘米、横37.7厘米
材质:报纸
来源:美国《侨报》董事会捐赠
收藏机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该套藏品为《美洲华侨日报》1940年7月至1989年6月的合订本,及1989年7月29日停刊号。其中缺该报1954年1月至4月、1959年8月,以及1989年7月的报纸。
《美洲华侨日报》创刊于1940年7月8日,直到1989年7月29日出最后一期,前后共49年,在美国华文报刊的历史上,是仅有的几家存续时间最长的华文报纸之一。该报是在纽约华侨的全力支持下创办的,其中纽约华侨衣馆联合会出力尤甚。当时《美洲华侨日报》筹备委员会的主任就是衣联会的英文书记唐明照先生。办报筹备工作主要是筹集股金,每股10美元。经几个月时间的筹备,共有380人入股,大部分是购买一、两股的洗衣工人。从创刊到1950年上半年的10年间,是《美洲华侨日报》的黄金阶段。创办初期由唐明照任社长,总编辑是冀贡泉,一年后由唐明照兼任总编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唐明照应征入伍,战后又重返报社工作。《美洲华侨日报》始终坚持客观、真实的报道和公正的评论,以伸张正义,支持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为宗旨,被认为是“第一家向华埠传统势力挑战的中文报纸”。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美洲华侨日报》会同北美洲10家华文报纸发表了“十报”宣言,抗议国民党反动派制造摩擦、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恶劣行径。1943年,在美国酝酿出台战时新娘移民法案的过程中,该报派记者参加国会的听证会,进行集中、连续的追踪报道和评论,成为反映在美华侨华人呼声的喉舌,为该法案最终惠及中国移民作出了积极努力。1949年10月1日,《美洲华侨日报》在头版刊登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报道。因为对新中国持支持态度,从1950年下半年开始,该报遭遇美国反华反共势力政治上的迫害和经济上的困难。1972年后,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其处境逐步改善。1982年3月,该报曾获美国人口行动委员会颁发的非英语国际新闻最佳奖。
2000年8月,唐明照先生的女儿唐闻生女士,在阔别美国半个世纪后,以时任中国侨联副主席的身份出访美国。她兴致勃勃地走访了纽约华侨衣馆联合会等侨团,特别是当她了解到当年父亲唐明照先生曾工作过的地方还较好地保留着《美洲华侨日报》时,更使她感慨万分。保存这批报纸的原《美洲华侨日报》社同仁向她表达了想把这些报纸运回中国的愿望,她慨然应允。2006年4月,在中国侨联以及唐闻生副主席和纽约侨胞的共同努力下,打包成20多箱的《美洲华侨日报》由中远海运公司运回到中国,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接受了这批以美国《侨报》董事会名义捐赠的报纸。
这批报纸保存比较完整,只是缺少1954年1月到4月、1959年8月和1989年7月这几个月的报纸。后来,在《美洲华侨日报》原工作人员陈天璇、黄立庄先生的热心帮助下,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又购买了全套《美洲华侨日报》缩微胶片,并寻得了1989年7月29日的停刊号。由于该报早期的报纸距今已有80年,部分合订本在保存过程中又曾经被水浸泡,因而有一些报纸已发黄变脆。
《美洲华侨日报》经历了半个世纪风风雨雨,在海外华文报刊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呈现了美国华侨华人社会曾经的丰富多彩,留下了与祖国休戚相关的真实记录,也为研究华文报刊史和华侨华人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美洲华侨日报》刊载邓小平题词的照像制版底稿
年代:1979年
尺寸:纵45.6厘米、横35.5厘米
材质:纸质
来源:陈天璇、黄立庄共同捐赠
收藏机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此件藏品是邓小平在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访美期间,为《美洲华侨日报》题词的照相制版底稿。该题词正式刊发时间是1979年2月7日。
邓小平此行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首次访美,是中美两国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于进一步增进了中美两国相互了解、友谊和信任,提升中国新时期国际影响力,为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打开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因而被誉为“破冰之旅”。
时任纽约《美洲华侨日报》副总编辑兼采访主任的陈天璇被《美洲华侨日报》社委派负责全程采访报道邓小平访美系列活动。在访美行程的第五天,邓小平来到美国亚特兰大市,下榻当地桃树大酒店。陈天璇与一名摄影同事追随来到亚特兰大。在桃树大酒店商场闲逛时,陈天璇偶遇随中国代表团访美的高级顾问李慎之。在交谈过程中,李慎之问及陈天璇对邓小平访美的个人感想,陈天璇提到邓小平访美接触范围应加强与美国侨社的联系,因为邓小平此次访美的九天行程不包括纽约和旧金山,而这两个地方是美国华侨华人聚居人数最多的地方。他询问李慎之是否可以考虑能在代表团离美前由邓小平亲笔题词,向广大在美华侨华人讲几句鼓励的话。李慎之觉得这个建议很好,表示会转达给邓小平并促成此事,但是又有所保留地说,邓副总理过去很少给人题词。
2月5日,邓小平访美结束。在西雅图机场,中国派驻华盛顿联络处的侨务参赞单达圻将邓小平的题词送到陈天璇的手上。这是用黑色的水笔写在一张中国宣纸上的题词。陈天璇没想到邓小平真的听取了建议并题词,真是令他欣喜不已。他和单达圻当时就站在人来人往的机场行人通道边,一个字一个字地反复将它浏览了两遍。突然,不知何时刮起了一阵风,天空一下暗了下来,并有雨点洒落。“快!快!快收起来!”单达圻急忙说。陈天璇马上把题词收进了随身手提袋。中国专机飞走后,陈天璇回到当天下榻的那家酒店时,新华社驻联合国记者于民生已经在等着他。于民生见到他便说,他风闻邓小平给《美洲华侨日报》报纸写了题词,希望看一眼,同时发条新闻。陈天璇拿出来后发现题词基本完好,只是其中有两个字轻微沾了雨水,有稍微化开的感觉。于民生抄下题词内容,立刻写了篇短稿。陈天璇随后收拾了简单的行李赶乘飞机返回纽约。翌日,《美洲华侨日报》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发布了邓小平的这张题词。
这张邓小平题词的原件真迹后来被送回中国,由国家档案馆保存,而这个邓小平题词的照相制版底稿则被一直保存在《美洲华侨日报》社。《美洲华侨日报》停刊后,该底稿由陈天璇、黄立庄两位先生保管起来。2010年11月,陈天璇、黄立庄二位将此照相制版底稿捐赠给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上一篇:(二)侨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