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侨校
1.萃英书院牌匾



       年代:清中晚期
       尺寸:长191厘米、宽86.5厘米
       材质:木质
       来源:陈来华先生捐赠
       收藏机构:华侨博物院

       该牌匾四边凸起,雕花卉图案,底部为绿色,“萃英书院”四字与花卉图案均描金。花卉图案的底色为红色,纹饰雕刻古朴大方。萃英书院是一所创建于1854年的华文私塾,由祖籍福建永春的陈金声在新加坡带头捐资购地倡建,又获得陈振生、曾举荐等12名闽籍富商赞助支持,是新加坡最早的华校之一。
       陈金声,号巨川,祖籍福建永春昭善里丰山(今桃城镇丰山村),清嘉庆十年(1805年)出生于马来亚的马六甲。祖父陈臣留,于乾隆年间到马六甲谋生。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陈金声从马六甲到新加坡开办金声公司,后来业务逐渐扩大,遂购置丰兴号轮船,从事海外贸易。数年后,又在马六甲和上海开设分公司,从此富甲星洲,成为新加坡福建帮华侨的领袖。道光三十年(1850年),英国殖民政府封他为太平局绅。同治三年(1864年),又被委任为陪审员。在职期间,极力维护华侨的正当权益,受到侨胞的爱戴。陈金声对华侨华人以及新马当地的公益事业十分热心。他担忧闽籍子弟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渐忘了本根,所以倡议创建书院。
      《萃英书院》碑文言道:“我闽省之人,生于斯聚于斯,亦实繁有徒矣,苟不教之以学,则圣域贤关之正途,何由知所向往乎?”校名“萃英”之意“萃者聚也,英者英才也,谓乐得英才而教育之”。书院成立后,一直获得闽籍华侨的支持。书院不收学杂费,凡闽籍华人子弟不论贫富均可入学,为义学性质。19世纪90年代,书院曾一度出现经费困难,陈金声后人发动募捐筹款,扩大书院规模,还增设分塾。在此过程中,书院师资队伍不断加强,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办学水准也不断提高,对中华文化在新加坡华人社会中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4年后萃英书院并入福建会馆主办的学校。
       该牌匾由新加坡华人收藏家陈来华先生于2004年捐赠给华侨博物院。

2.陈嘉庚、陈敬贤敬立的“诚毅”校训木匾



       年代:1918年
       尺寸:长178.2厘米、宽97.5厘米、高12.5厘米
       材质:木质
       来源:征集(情况不详)
       收藏机构:陈嘉庚纪念馆

       1913年3月,陈嘉庚和胞弟陈敬贤共同创办集美高等、初等学校,此后又相继创办女子小学、师范、中学、幼稚园、水产、商科、农林、国学专科、幼稚师范等,并不断扩建发展,在校内建起电灯厂、医院、科学馆、图书馆、大型体育场,逐步形成自成一体的“集美学村”。1918年,他们兄弟二人共同订立“诚毅”为集美学校校训,并由陈敬贤题写牌匾,将之悬挂于集美学校居仁楼。
       1994年,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集美航海学院、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厦门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合并组建成为集美大学。2006年集美大学确定了校徽图案,校徽中间的主图为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村牌楼,牌楼图案下就是“诚毅”二字校训,下方的“1918”是指创办集美学校师范部的时间,即集美大学的起点。
       一百年来,“诚毅”是指诚以待人、毅以处事的品格和原则,也作为集美学校师生的言行典范和行事准则,伴随着一代代集美学子成长、成才。该藏品现收藏于陈嘉庚纪念馆。

3.颜文初家庭合照



       年代:1941年
       尺寸:长17.5厘米、宽12.5厘米
       材质:照片
       来源:购买
       收藏机构: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

       该帧照片中,前排端坐靠背椅者为颜文初夫妇,年幼的孩子坐于中间案几,二女孩倚于两侧,后排站立者为二子二媳及一男孩。男性着西装,打领带或领结,女性年长者着旗袍、年轻者着西式连衣裙,皆着时兴皮鞋。照片左侧空白处题两行字“花甲一周之年同子媳儿孙摄影纪念惟受笔夫妇在家乡未克参加  辛巳孟夏文初识”。由题字可知,该照为1941年4月摄于菲律宾。
       颜文初(1882—1942年),福建泉州石狮钞坑乡人,知名的华侨教育家、爱国志士。1913年受聘菲律宾《公理报》编辑、主笔,文笔犀利,思想进步。1914年夏,进入小吕宋华侨中西学校任教,课余仍从事著述,编辑《教育丛刊》、《教育周刊》、《教育月报》及《中西学校三十周年纪念刊》等,甚获好评。不久,升任教务主任。1918年,接任该校第六任校长。他积极扩展校务,整顿校风,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校规模逐渐扩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他在日常校务之余编著的《童子尺牍》、《学生尺牍》、《商业尺牍》及《商业新教科书》等书,适应华侨社会需要,被各地华侨学校广泛采用。任教期间,还为上海《申报》、《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等撰写了大量文章,向国内介绍菲律宾华侨的情况。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菲律宾马尼拉中华总商会召集华侨团体成立菲律宾华侨援助抗敌委员会,“以人力物力援助政府抗敌御侮”。颜文初出任该会委员,投入救亡行列中。他积极宣传,号召侨胞抵制日货、抗日救国,并率领学校师生开展抗日救亡工作。1942年1月,日军占领菲律宾后,迅速逮捕积极参与抗日的菲华知名人士42人,其中颜文初与陈穆鼎、黄念打、蔡派恭、李连朝、施教锯、于以同、吴九如、洪清机等9人被判处死刑,并于同年4月15日被秘密处决。
       颜文初英勇就义时,距离拍摄这帧家庭合影也就一年。照片中儿孙绕膝、其乐融融的温馨家庭场景,正是当年华侨出国追求幸福生活的直观体现。然而,在国家风雨飘摇、民族危亡之时,家庭幸福又是如此易碎,这帧照片也许是颜家最后一张家庭合照,也定格了抗日烈士颜文初为救国难、舍身取义的伟岸身影。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于2016年在厦门文物店购得该帧照片并收藏。
                                         
4.张文元的新加坡南洋大学毕业证书



       年代:1960年
       尺寸:长55厘米、宽38厘米
       材质:纸质
       来源:张文元先生捐赠
       收藏机构: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

       证书从左至右依次为中文、马来文、英语三种文字。正中印“南洋大学”四个红底大字,底下依次印有“NANYANG UNIVERSITY”、“SINGAPORE”字样,以及南洋大学的校徽。校徽由一颗星和黄、蓝、红三道光圈所组成。黄圈在上,蓝圈在右,红圈在左,位置固定。黄星象征南洋大学,黄蓝红三道光环依次象征华、巫(即马来族)、印三大民族,寓意多元民族和谐相处、多元文化融合共生。
       1950年9月9日,新加坡福建会馆为其辖下学校筹款,陈六使受邀致辞,首次提出创办马华大学:“余希望华侨在马来亚创办一大学。目标求其五年内成立,五年不成则十年,逾十而马来亚犹无中国大学,则为落伍。二十余年前,吾人出洋,思想为赚钱,赚钱入手,荣归祖国,建家立业,显祖荣宗,可为得意。今日见解已不同,自第二次大战后,吾人已认识马来亚无异吾人之故乡,既有此一新见解,自当为吾人马来亚之子孙计,以南洋群岛吾侨之众,中学生之多,非从速办一大学于中心地点之新加坡不可,愿各位贤达共促成之。”1953年1月16日,福建会馆第十届第三次执监委员联席会议中,陈六使再次提出办马华大学的建议,获得新马华社的热烈响应,短期内即筹得巨款。本着缅怀华族先辈南来开荒拓土之意,这所大学最终被命名为“南洋大学”。1956年3月15日,南洋大学正式开学,历经25载风雨沧桑,于1980年停办后并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大学原校址改设南洋理工学院。南洋大学短暂的校史,是海外华文教育的一座丰碑,是当代华侨华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至今值得深思和探讨。
       该证书颁发于1960年,系南洋大学第一届毕业证书,有副校长庄竹林、院长潘璞和注册主任谢哲声的签名和印章。张文元,1932年出生,祖籍福建泉州泉港区后龙镇后埭仔村,1948年南渡新加坡,1956年进入南洋大学化学系学习。现任新加坡惠安公会名誉会长,曾任惠安公会会长(2006—2007年)、南洋大学理事会委员、新加坡国立大学理事会理事、中正中学董事,南洋初级学院董事等。
       2008年,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吴翠蓉馆长在新加坡访学期间偶然得知张文元先生仍细心保存着南洋大学的毕业证书。经过多次沟通和动员,2009年借“泉州百个家族移民东南亚族谱展”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展览的契机,张文元先生亲自将珍藏多年的毕业证书捐赠给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收藏。
                                    
5.马来亚居銮中华中学教育礼券(喜庆礼券)



       年代:1962年
       尺寸:纵14.6厘米、横19.6厘米
       材质:纸质
       来源:杨永曦先生捐赠
       收藏机构:广东华侨博物馆

       该礼券为纸质、彩色印刷。正面印有居銮中学标识,礼券年代、金额、用途、婚礼举办者及祝贺者名字等信息,背面是该券收藏者所加的附录。此礼券应为居銮中华中学统一印制的喜礼礼券,编号为1094号。礼券面额为银肆拾圆,作为婚礼贺仪使用,婚礼时间为1962年3月3日,婚礼举办者将收受的礼金捐赠用于支持学校建设,反映马来西亚华人对华文教育事业的热心支持和重视,是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生活中的特有之物。
       居銮中华中学位于马来西亚柔佛州的居銮市,是马来西亚62所独立中学(独立于马来西亚本国教育体系之外,完全由华人社会独立创办运营,以汉语为教学媒介语的中学)之一,创办于1918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该藏品已故新加坡华人收藏家杨永曦于2009年10月28日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