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侨博
本馆简介
管理团队
侨博影响
地理位置
参观须知
侨博分馆
侨博之友
典藏保护
典藏故事
藏品展示
保护修复
藏品征集
征集公告
专项征集
捐赠信息
展览信息
基本陈列
展览回顾
在线观展
展览VR
直播导览
短视频
专题展播
社会教育
大思政课
第二课堂
爱国主义教育
文化沙龙
公益讲座
学术出版
学术动态
图书出版
研究文章
图书阅览
开放公告
书目检索
阅览制度
侨博专委会
成员介绍
历届年会
工作动态
合作成果
| 中文
普通话
广府话
闽南话
客家话
潮州话
| 外语
英语
日语
法语
德语
俄语
西班牙语
印尼语
马来西亚语
站内搜索
关键词:
中国华侨
博物馆
检索标题
智能模糊
首页
>
侨博专委会
>
合作成果
>
涉侨文物藏品展
>
跨海越洋 另类谋生
>
二、异域岁月的见证和遗存
一、跨国流动的凭据和印迹
二、异域岁月的见证和遗存
返回顶部
(四)华工工钱代用币——“猪仔钱”
1860年,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北京条约》,其中规定清政府准许外国公司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此后,华南沿海地区居民通过契约、赊单、自由华工等途径和身份下南洋、闯美洲讨生活,也有相当多的沿海居民被拐骗、掳掠至海外从事艰苦体力劳动。部分南洋华工终年劳动,所得仅能消费在烟、赌、酒、色上,无法改善自己的处境,更无法赡养国内的亲属,往往最终身无分文,客死他乡。“猪仔钱”是海外华工辛酸血泪史的重要物证。
华工出国后,许多种植园主、矿场主在支付华工工钱时部分或全部以票券或代用币来支付,这些代用币就是俗称的“猪仔钱”。“猪仔钱”只能在种植园主、矿场主开设的商店、鸦片馆、赌馆和妓院等场所使用,不能在市面流通,从而加强了对华工的人身控制和经济剥削。“猪仔钱”多为陶瓷所制,目前存世量不大。“猪仔钱”上通常印有不同种植园、矿场等的标志字号,形状多样,工艺上则有青花、青花釉里红、粉彩等品种。主要产自广东、福建,潮州窑、德化窑是主要出产地。
1.华侨博物院
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尺寸:最小的直径1.6厘米、最大的直径2.7厘米
材质:陶瓷
来源:陈来华先生捐赠
收藏机构:华侨博物院
华侨博物院收藏的“猪仔钱”有圆形、方形、八角形、葫芦形等,一面印有如“长发”、“太兴”、“美利公司”、“广顺定记”、“德盛公司”等字样,或者印有动物图案如龟、蝴蝶、双鱼等;另一面文字如“方”、“五十文”、“钱”、“宝”、“盛”等,或者同样印有动物图案。这些“猪仔钱”由原新加坡石叻坡文化民俗馆创办人陈来华先生于2004年捐赠。
2.广东华侨博物馆
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尺寸:直径2.4厘米、厚0.6厘米
材质:陶质
来源:杨永曦先生捐赠
收藏机构:广东华侨博物馆
广东华侨博物馆收藏的这枚“猪仔钱”为圆形,有边廓,正背面分别铭有“兴”和“利”字样,应为制作公司的名号。该藏品由已故新加坡华人收藏家杨永曦于2009年10月28日捐赠。
3.中山市博物馆
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尺寸:不一
材质:瓷质
来源:征集
收藏机构:中山市博物馆
这一组十枚“猪仔钱”是由陶土烧制而成,均为瓷质,通体施白釉,底部为素胎,在浅浮雕纹饰之上涂有薄厚不均的彩釉。这批“猪仔钱”正面标注的农场、庄园或者矿山的名号有“茂顺成”、“万发公司”、“兴和”等,背面有的无字,有的有“钱”、“玉”、“一百”等字样,形状样式不一,有六角形、八角形、蝴蝶形、菱形等,但都是雇佣华工的农场主、庄园主或者矿主为了控制华工的自由、剥削华工血汗的实物证明。这批藏品于2017年12月13日由中山市博物馆征集收藏。
上一篇:(三)吧城唐人结婚申报书
下一篇:(五)美国华工淘金时用过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