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口供纸”
      “口供纸”是清末民初广东侨乡的一种特殊文物,是华侨华人亲属专为移民美国而准备的类似“面签”的培训资料,见证了排华时期中国人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特殊经历,也是种族歧视政策导致的直接产物。
       美国国籍法采取的是“出生地原则”。按照这一原则,在美国出生的华人自动获得其国籍,其海外出生的子女则可以依据血缘关系进入美国。1906年,旧金山的大地震及其引发的大火使当地政府部门的办公大楼成为废墟,原存于楼内的移民档案和相关记录也化为乌有。地震后,根据美国有关当局的规定,身份证明被毁的人只要有两个美国白人公民作证,就可以补领出生证和身份证明文件。当时在美的不少华侨华人便利用这一契机,补办了相关证明文件,成为土生华人或入籍公民,然后再开始申请自己的子女或亲属移居美国。“口供纸”也缘此而生。
       1882年美国通过了《排华法案》,对申请进入美国的中国人采取了非常严苛的政策,规定10年内禁止华工入境美国。为了应对美国移民官员的严苛盘查和审问,准备入境美国的华侨华人亲属将移民局官员可能要盘问的问题全都罗列出来,抄录于纸,称之为“口供纸”。早期的“口供纸”,内容仅是一些关于亲属关系、入境美国原因等的简单问答,后来逐渐发展到关于申请移民者的家庭成员状况、房屋田产、村落情形、乃至邻里关系等各种事无巨细、无奇不有的问答,反映出对中国移民入境审查的日趋严苛。“口供纸”多为手抄本,一份为英文,用于填写各种入境申请材料,提交给移民当局;一份为中文,寄回家乡,让申请移民者反复背诵、烂熟于心,以应对入境时移民官的盘问。
       使用“口供纸”向外移民的主要是广东五邑侨乡的台山、开平人,目前发现的“口供纸”也主要遗存在五邑侨乡,反映了五邑华侨华人移居海外的辛酸史。现存“口供纸”主要有线订簿册、纸卷两类,行文均为申请移民者所在地的方言用语,有的问题多达几百个,有些还附图及特别嘱咐。“口供纸”对于研究中国华侨史、美国移民政策、侨乡变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广东台山大江蔡氏家族的“口供纸”



       年代:1935年
       尺寸:纵28.1厘米、横19.8厘米
       材质:纸质
       来源:招思虹女士捐赠
       收藏机构:广东华侨博物馆

       该藏品共三页,有实寄信封。信封正面写有收信人地址,反面写有寄信缘由。该信实为1935年11月由广东台山大江蔡氏家族寄给在美国旧金山的族人蔡遂的,内容是用于让蔡遂为大江蔡氏族人提出移民美国申请的基础材料,即将此“口供纸”译成英文后,用于填报种种申请表格,提供给移民官,作为他对申请移民者入境时的问讯依据。此“口供纸”清晰描述了蔡遂家庭的情况,包括家庭成员、生活、居住环境、往返中美以及嫁娶等详细情况,是美国排华时期中国移民为应对入境美国时受到审问而提前统一口径的实证。
       该藏品由《金山之路》作者招思虹女士于2013年11月22日捐赠。


2.广东中山东镇大库村林计安的“口供纸”




       年代:1939年
       尺寸:长22.3厘米、宽24.2厘米、厚0.6厘米
       材质:纸质
       来源:张仲伟先生捐赠
       收藏机构:中山市博物馆

       该“口供纸”是1939年广东中山县东镇大库村村民林计安为前往美国准备的材料,基本罗列了包含自身情况、家庭情况、村落情况等200多个问题和标准答案,体现出排华时期中国人进入美国受到盘查的严苛程度。
       该藏品由张仲伟先生于2009年3月13日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