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人头税”
1.加拿大华侨Law On Chun交纳“人头税”的单据




       年代:1921年
       尺寸:纵23.5厘米、横17厘米
       材质:纸质
       来源:陈超万先生捐赠
       收藏机构:广东华侨博物馆

       19世纪后期,加拿大政府决定修建一条横穿北美大陆的铁路——太平洋铁路,将从太平洋到大西洋的广袤领地连在一起。当进加拿大全国总人口不过200余万。于是,一批又一批以吃苦耐劳而闻名的中国劳工从广东、福建一带被招募到加拿大,参与修建太平洋铁路。1881年,太平洋铁路启动建设。1885年11月,太平洋铁路全线竣工。此后,太平洋铁路为加拿大西部地区发展带来了极为显著的拉动作用。四年间,大约有1.57万名华人参与太平洋铁路的建设,其中4000多人客死异国他乡。可以说太平洋铁路的每寸路基、每一个道钉都有中国劳工的汗水、泪水和血水的渗入。
       太平洋铁路竣工后,停留在加拿大的中国劳工进入城镇,从事其他职业,对白人劳工群体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引起了白人的敌视。对此,加拿大政府试图以收取“人头税”的方式,来排挤中国劳工。所谓“人头税”是国家针对锁定群体的每一个人课征的一种定额税种。加拿大联邦议会于1885年通过《华人移民法》(Chinese Immigration Act of 1885),向所有进入加拿大的中国人征收“人头税”,起初税额定为每人50加元。但“人头税”并没有阻挡住中国人前往加拿大谋生的脚步。于是加拿大政府在1900年和1903年分别提高了税额,至1904年,“人头税”竟高达每人500加元,相当于当时一个劳工两年的工资收入。1924年,加拿大又出台了《华人移民条例》(又称《禁止华人入境法案》),取消“人头税”,但同时禁止中国劳工进入加拿大。据统计,从1885到1923年,加拿大政府共向华人征收了总计2300多万加元的“人头税”。
      “人头税”和排华法案使得中国劳工生活更加坎坷困苦,并经历了数十载骨肉分离之痛。《禁止华人入境法案》于1947年被废止,但加拿大对华人的各种歧视并未彻底消除。1962年2月,加拿大成为率先废除种族歧视政策的移民国家;1967年又正式推出了评分制作为挑选独立移民的客观标准,即根据申请人的教育、就业机会、年龄、个人适应力、英语/法语能力等指标综合评分。该制度实行至今,并为其他移民国家陆续仿照,被认为是世界移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此后,中国人得以大量移民加拿大,同时开始逐渐享受到全面平等的地位和待遇。据估计,曾经付过人头税的华人约有8.1万人,至2006年仍存活的只剩下约30人。经过几代华人锲而不舍的努力争取,2006年6月22日,加拿大时任总理史蒂夫•哈珀( Stephen Harper )终于就过去推行“人头税”和排华法案的问题,在国会公开向全加国华人道歉,并为曾经缴纳“人头税”的华人幸存者及遗属支付补偿金。
       此藏品为加拿大政府向华侨Law On Chun征收500元加币的人头税单。税单为纸质,正面有人名、年龄、相片、需缴纳的人头税金额,反面有“注意:此照务须小心保存以为人照相符之证据此布”字样,并盖有印章。该藏品由加拿大华人历史学会陈超万会长于2011年2月7日捐赠。


2.新西兰时任总理海伦•克拉克(Hon Helen Clark)就“人头税”首次向华人道歉的演讲稿




       年代:2002年2月12日
       尺寸:纵29.7厘米、横21厘米
       材质:纸质
       来源:杨金游先生捐赠
       收藏机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这是新西兰时任总理Hon Helen Clark(海伦•克拉克)向新西兰华人祝贺2002年春节的讲话稿打印件,首页右上角有其亲笔签名。在该讲话中,海伦•克拉克代表新西兰政府首次就早期赴新华人受到“人头税”苛待一事表示道歉。
       1848年,美国加州萨拉门托峡谷(Sacremento Valley)发现金矿,引发全世界的淘金热。1851年,澳洲南部又发现金矿,全世界再一次掀起了淘金热。这两次淘金热,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均有大量乡民不远万里裹挟其中。因淘金而聚集中国人较多的美国加州三蕃市,被中国人称为旧金山,同样因淘金而聚集中国人较多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则被称为新金山。1866年,怀揣淘金致富梦想的部分华工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金矿转至新西兰奥塔哥省淘金,希望能碰到更好的运气。这是新西兰移民史上第一批华侨华人先驱。从1870年起,更多广州附近及四邑地区的乡民从中国出发,直接包船前往奥塔哥省的达尼丁市。然而,随着华人移民的不断增加,排斥也随之而来。
       欧洲矿工将勤劳并愿意接受低工资的华工视为工作机会的强劲竞争者,对大批到来的华工十分嫉恨和不满,认为华工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和生活水平会下降,而且是异教徒,甚至担心有色人种与之通婚会导致血统混乱,进而影响其“白人至上”民族血统的所谓“纯洁性”。
       随着经济利益和文化习俗冲突的加剧,新西兰社会逐渐形成了强大的排华势力。从1881年开始,新西兰政府推出了所谓“人头税”政策。这是一项只针对中国人的明显带有歧视性的规定,目的是限制中国移民进入新西兰。开始时,该“人头税”规定每个进入新西兰的中国人需要向殖民政府交纳10英镑的“入关费”,并且还规定了抵达船只吨位与乘客人数比例,以此限制每艘客船运载中国人的人数。至1896年,该“人头税”税额已经涨到100英镑,吨位与乘客比例则提高到每200吨准载中国人一名,但是仍然阻挡不了中国人源源不断进入新西兰。对此,1905年,时任新西兰总督约翰•赛顿(Richard John Seddon)甚至试图将“人头税”再加100镑,以解决所谓中国移民增加的困扰。新西兰于1907年9月26日正式独立,但直到1944年才停止对中国移民征收“人头税”。在长达60余年的时间里,新西兰历届政府均对中国移民实行了一系列歧视性政策,包括强征“人头税”、限制入境人数及剥夺入籍权利等,给中国移民及其家庭带来了种种困难和伤痛。
       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劳动和努力,新西兰华侨华人为当地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逐渐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同时随着华侨华人社群的壮大与多元文化政策的推行,在华侨华人锲而不舍的争取和推动下,海伦·克拉克终于通过在2002年中国新年会上发表的演讲,代表新西兰政府向因征收“人头税”和其他歧视性政策而遭受伤害的华侨华人作出了公开道歉。参加会议的杨金游等华人代表在会后请海伦·克拉克总理该讲演稿上签名。2004年,新西兰政府又宣布拨出500万元资金,成立华人“人头税”遗产基金会,以资助新西兰华人历史研究、保护华人文化和语言、提高公众对少数民族多元化的认识等工作。
       2008年4月,杨金游先生将这一见证中国人移民及融入新西兰发展历史的重要文件捐赠给当时正在筹建中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