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侨博
本馆简介
管理团队
侨博影响
地理位置
参观须知
侨博分馆
侨博之友
典藏保护
典藏故事
藏品展示
保护修复
藏品征集
征集公告
专项征集
捐赠信息
展览信息
基本陈列
展览回顾
在线观展
展览VR
直播导览
短视频
专题展播
社会教育
大思政课
第二课堂
爱国主义教育
文化沙龙
公益讲座
学术出版
学术动态
图书出版
研究文章
图书阅览
开放公告
书目检索
阅览制度
侨博专委会
成员介绍
历届年会
工作动态
合作成果
| 中文
普通话
广府话
闽南话
客家话
潮州话
| 外语
英语
日语
法语
德语
俄语
西班牙语
印尼语
马来西亚语
站内搜索
关键词:
中国华侨
博物馆
检索标题
智能模糊
首页
>
侨博专委会
>
合作成果
>
涉侨文物藏品展
>
家国情怀 同仇敌忾
>
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全民族抗战
一、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革命探索与奋斗
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全民族抗战
三、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义)之战
返回顶部
(十)“南侨机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沿海的大量工厂搬迁到了中国西南的云南昆明以躲避战乱,此地也因此成为抗战的大后方。鉴于当时的中国军工生产能力不足,飞机、坦克、卡车等重型装备武器及燃油等主要依靠国际援助或从国外购买。为了抢运国际援助和从国外购买的军需物资,国民政府于1937年底拨款200万元,由云南省主席龙云负责,组织20万民工和200名工程师,耗时9 个月紧急修建了滇缅公路。1938年10月,滇缅公路运输管理局成立,负责全长959.4公里路段的管理维护。负责运输业务的则主要是“西南运输处”,即“军事委员会西南进出口物资运输部经理处”,又称“西南运输公司”。1938年12月,滇缅公路开始运行。从1939年到1940年6月,滇缅公路每月运入的军用物资达1万吨。1940年6月,滇越铁路被日军切断之后,滇缅公路更成为中国联系盟国的唯一陆上通道,最高运输量曾达到每月1.75万吨。每天在滇缅公路往返奔跑的汽车达数千辆,但是司机和汽车保养修理工严重不足。为此,1939年2月7日,“南侨总会”发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通告(第六号)——征募汽车修机驶机人员回国服务》,号召东南亚各地年轻的华侨司机和汽修工回国支援滇缅公路运输,保家卫国。公告发出后,南洋众多热血华侨青年踊跃报名,先后有3200多人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分9批回国支援抗战,他们也因而被称为“南侨机工”。1940年开始,日军在越南河内设立“滇缅路封锁委员会”,调集一百多架飞机集中轰炸滇缅公路的主要桥梁。1942年5月,日军攻入滇西,滇缅公路也被彻底断绝。“南侨机工”们在滇缅公路上不畏战火,从事着高强度的运输工作,忍受着艰苦紧张的生活,有一千多人因为日军空袭、车祸、疟疾而牺牲,为抗战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建立了卓著的功勋。
1.FU HSIU CHIH用过的行李箱
年代:民国
尺寸:长65厘米、宽45厘米、高21厘米
材质:皮革
来源:符传德先生捐赠
收藏机构:陈嘉庚纪念馆
“FU HSIU CHIH”即符修治,1939年加入“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在昆明机工训练所分队接受训练。此为符修治以“南侨机工”身份回国时随身所带行李箱,长方形箱体,做工考究,质量优良。箱体印有“FU HSIU CHIH”字样。2008年7月,其亲属符传德将此行李箱捐赠给陈嘉庚纪念馆。
2.李志强穿过的西装马夹
年代:民国
尺寸:长53厘米、宽46、厚0.5厘米
材质:棉麻纤维
来源:李丽芳女士捐赠
收藏机构:陈嘉庚纪念馆
李志强(1918—2004年),祖籍广东梅县,生于越南。1939年,他响应陈嘉庚先生号召,毅然舍弃在越南的家业,报名参加“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回国投身抗战。此为李志强回国服务时穿过的西装马夹,作为随身衣物,伴随其穿行在日寇炮火中,度过了三年出生入死的战斗岁月。该西装马夹做工考究,品相完整。2009年3月,李志强之女李丽芳将该马夹捐赠给陈嘉庚纪念馆。
3.马铸华用过的修车工具
年代:民国
尺寸:长25厘米、宽8厘米、高4厘米
材质:铁质
来源:马淑霞女士等捐赠
收藏机构:陈嘉庚纪念馆
马铸华,又名马文照,1939年11月以“南侨机工”身份回国支援抗战,从事运输修理工作,曾服务于“巫家坝”机场。滇缅公路上的惠通桥被日军炸毁后,他又转至其他机场继续从事后勤保障工作。这些是他在机场修理机车时所使用的工具,整套共计28件。马铸华逝世后,其子女马淑霞等人将此套工具保存下来,并于2011年11月7日捐赠给陈嘉庚纪念馆。
4.陈寿全用过的行军床
年代:民国
尺寸:长197厘米、宽78.8厘米、高46.5厘米
材质:木质
来源:陈玉玲女士捐赠
收藏机构:陈嘉庚纪念馆
抗战期间,陈寿全响应“南侨总会”的号召,报名回国参战。他与其他3000余名“南侨机工”一道,冒着日军炮火,穿梭在崎岖的滇缅公路上运送子弹、枪支、炮弹、汽油等军用物资。由于条件艰苦而紧张,他们往往只能在稍有空暇的时候短暂休息,这张行军床就是陈寿全驾车于滇缅公路时随车携带使用的。2017年11月26日,陈寿全后人陈玉玲将该行军床捐赠给陈嘉庚纪念馆。
5.廖平用过的布军用包
年代:民国
尺寸:长89厘米、宽58厘米、厚0.2厘米
材质:棉麻纤维
来源:廖荪禧先生捐赠
收藏机构:陈嘉庚纪念馆
廖平,原名廖金汉,来自马来西亚砂拉越州,是参加古晋回国机工队的第二批抗日英雄。1939年,他和20名队友从古晋出发坐船到达中国。1942年,廖平加入到远征军部队,曾赴印度和美国接受空军作战训练。抗战胜利后第三年,他才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此为廖平当年使用过的军用包,帆布质地。口部宽,底部窄。包上印有中文“廖平”和英文“CAPT LIAO PING”等字样,并用英文注明此军用包的所有人为廖平上尉,收件地址为中国上海,由人事部门盖印确认接收。2010年9月,廖平之弟廖荪禧将该包捐赠给陈嘉庚纪念馆。
6.汤仁文的《华侨机工复员证明书》
年代:1947年
尺寸:纵32.8厘米、横20.8厘米
材质:纸质
来源:汤耶碧女士捐赠
收藏机构:广东华侨博物馆
汤仁文,祖籍广东梅州,少时到马来亚谋生,1939年报名参加“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投身抗战。这是中华民国驻新加坡总领事馆为“南侨机工”汤仁文签发的复原证明书。内有“为证明事□兹有汤仁文君□年龄三十一岁□籍贯广东□住址太平□系华侨归国服务机工□曾于抗战期间不顾艰险辛劳为国□顷由国内复员□特此证明”字样,同时附有英文,盖有中华民国驻新嘉坡(新加坡)总领事馆印章,时间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2016年1月28日,汤仁文之女汤耶碧将此证捐赠给广东华侨博物馆。
上一篇:(九)“雪兰莪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月捐纪念章
下一篇:(十一)郑潮炯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