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夏之秋作曲《卖花词》乐谱手稿(部分)


       年代:1939年
       尺寸:纵23.5厘米、横32厘米
       材质:纸质
       来源:陈先柄女士捐赠
       收藏机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夏之秋(1912—1993年),小号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原名夏汉兴,湖北孝感市孝南区闵集乡栗树湾人,出生于汉口市汉口三署街。其父夏博琴为汉口圣约翰小学教师兼圣约翰教堂琴师。因从小受到父亲的音乐熏陶,夏之秋上小学时便充当学校的司号员,中学时参加了学校军乐队。1931年,夏之秋上高二时,父亲不幸病逝,学校聘请他为学校铜管乐队队长兼教员,半工半读,直到升入华中大学,完成四年物理专业的学习。1936年,夏之秋考取当时中国唯一的高等音乐学府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从此走上专攻音乐之路。
       抗战全面爆发后,夏之秋随着逃难的人群乘船回到故乡武汉,重建武汉合唱团并担任团长兼指挥,通过歌咏合唱的形式宣传抗日,并募集款项救济难民、支援前线。后来,夏之秋和合唱团的几个核心成员决定把这一活动扩大到海外。1938年12月,在“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支持下,武汉合唱团抵达新加坡,在马来亚各地为抗日募捐展开巡回演出。在当时英国殖民当局的约束控制下,为了扩大抗日宣传和鼓舞斗志,“南侨总会”曾发起在各个抗日纪念日 (如九一八、七七、八一三等)动员中小学生走上街头义卖花朵的募捐活动,售花所得由“南侨总会”汇总后统一捐献给祖国。为配合这一活动,陈嘉庚先生当时的秘书潘国渠(潘受)义愤激昂地创作了《卖花词》:“先生,买一朵花吧……救了国家……救了自家”,歌词简朴、感人,充分表达了广大华侨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夏之秋看到歌词后深受感染,当即为之谱曲。曲成之后,《卖花词》歌由武汉合唱团成员江心美女士首唱,效果甚佳,一时传遍南洋各地,将抗日募捐活动推向新高潮。此后,《卖花词》歌成为抗日筹款的必唱歌曲之一,在筹款演出场地感动了无数民众。至今,这首歌仍在海外老华侨中广为传唱。武汉合唱团在南洋巡演历时共480天,前往观看演出的南洋侨胞达212万2933人次,支援祖国捐款达到叻币230万元(合当时国币一千余万元),最后都交由“南侨总会”捐献给祖国支援抗战。夏之秋在回国时又把他的那份旅费,以及《歌八百壮士》在新加坡出版的稿费一并捐献出来,自己只身拿着陈嘉庚先生写的介绍信搭便车绕道缅甸辗转回到国内。
       2007年3月,这份《卖花词》乐谱手稿由夏之秋夫人陈先柄女士捐赠给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