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侨博
本馆简介
管理团队
侨博影响
地理位置
参观须知
侨博分馆
侨博之友
典藏保护
典藏故事
藏品展示
保护修复
藏品征集
征集公告
专项征集
捐赠信息
展览信息
基本陈列
展览回顾
在线观展
展览VR
直播导览
短视频
专题展播
社会教育
大思政课
第二课堂
爱国主义教育
文化沙龙
公益讲座
学术出版
学术动态
图书出版
研究文章
图书阅览
开放公告
书目检索
阅览制度
侨博专委会
成员介绍
历届年会
工作动态
合作成果
| 中文
普通话
广府话
闽南话
客家话
潮州话
| 外语
英语
日语
法语
德语
俄语
西班牙语
印尼语
马来西亚语
站内搜索
关键词:
中国华侨
博物馆
检索标题
智能模糊
首页
>
侨博专委会
>
合作成果
>
涉侨文物藏品展
>
传承传播 异域焕彩
>
三、涉侨名家书画及雕塑
一、侨领珍藏
二、民间习俗与特色侨风
三、涉侨名家书画及雕塑
后记
返回顶部
(二)何香凝画作
何香凝(1878—1972年),笔名双清楼主,我国著名女权活动家、革命家、画家、侨界元老。1903年1月,何香凝卖掉陪嫁的首饰和所有细软、家具,追随夫君廖仲恺赴东京留学,先后就读于女子师范学校、东京目白女子大学。1909年4月10日,何香凝转学东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日本画高等科。在学校里,她除接受老师端管紫川先生讲授的山水、花卉画外,还每周两次向日本皇室画师田中赖章学画狮、虎等动物。1911年何香凝毕业,与丈夫廖仲恺一道,全力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后,何香凝在广州受岭南派影响,主要作水墨山水画。20年代末常画经霜寒不谢的梅菊和百岁长青的劲松,先后在上海、香港举办画展。1929年何香凝去法国巴黎,“九一八事变”后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与柳亚子、经颐渊、陈树人等组成“寒之友社”,举办义卖展览,慰问前线抗日将士。1938年以后,她支持宋庆龄建立的中国保卫大同盟,向海外华侨宣传抗战,并为八路军、新四军募捐筹款。这时期所作多为松梅菊,偶作山水。
何香凝堪称是中国以美术为革命服务的先驱和典范。在漫长的革命生涯和斗争岁月里,美术成为何香凝喜爱的革命武器之一。其自述中说,在辛亥革命过程中,“反清起义部队所用的旗帜符号,有一些就是我在孙先生指导下描绘和刺绣缝制的。”抗日战争时期,她为给八路军、新四军筹款,华侨每捐一笔款,她就送一幅画。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她仍是一如既往、不甘人后,虽年逾古稀亦积极发动义卖募捐活动,筹集经费支援前线,令人感佩。
她不停地拿起画笔,在表达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敌人无情鞭挞的同时,艺术造诣也达到了相当高度,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审美情趣而成为一位著名美术家。何香凝的画作笔致圆浑细腻,色彩古艳雅逸,意态生动。她擅作花鸟,偶作山水,以梅花和老虎为题材的中国画作品更是享誉海内外。何香凝的绘画,伴随着她的革命生涯,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
她的早期绘画具有浓郁的日本画风格,但以动物,尤以猛兽为主要绘画题材,完全没有传统女性绘画的秀美妩媚之风,而体现出威武雄强的气势。这和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以及她身为革命者的抱负、胸怀有密切关系。那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寻找各种方式唤醒民众,常把狮虎等作为表达革命思想的载体,这与何香凝的救国理念正相一致。
“大革命”失败后,汪、蒋“宁汉合流”大肆搜捕共产党人,何香凝为反对国民党“清共”而发表声明,“辞去国民党内的一切职务”,避居江浙沪上一带,寄情书画,与聚集于此的国内艺术家诗画往来,排遣心中郁结。这一时期,她常常以松竹梅“岁寒三友”自比自喻,与友人合作一幅幅佳作,寄托彼此间的情感和人格。高洁清正之气,贯穿于何香凝的作品中,并成为她这一时期绘画的鲜明风格。
抗战时期,何香凝的山水画与花卉画还有动物画均得以长足进步,在诗、书、画、印等方面自成一体,形成完整风格。尤其是她的梅花,用硬毫秃笔画老干和疤节、韧劲的树枝,每每有两笔直冲向上旁无枝蔓的新枝,无论是长是短都一气呵成,硬朗、挺直、铁骨铮铮是她笔下梅的品质,是她所绘梅花的显著标志,也是她自身革命气概的写照。
1949年以后,何香凝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以及民革中央副主席、主席等职务,著有《何香凝诗画集》、《双清文集》等。
1.何香凝等作画、郭沫若题诗的梅竹图立轴
年代:1951年
尺寸:纵133.3厘米、横65厘米
材质:宣纸
来源:张楚琨先生代表张殊明先生及其夫人李元华女士捐赠
收藏机构: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
该画为纸本,设色。画中右上角有何香凝署:“元华女士爱国纪念 双清楼主为抗美援朝义卖于北京”,款尾钤两方朱文方印“双清楼主”及“何香凝”,左上角有郭沫若题五言诗“叫得寒梅开,竹石共青翠。永远见晴明,不教风雨晦 ”,并署“一九五一年三月”,钤“郭沫若”朱文方印。画中竹下署“恭绰补竹”,右下方署“佩衡写石”。
该画布局看似简单,其实颇具匠心,寓意深刻。竹石衬托梅花绽放,雄鸡一唱更显气势不凡,韵味无穷。何香凝画梅讲究立意,抒情明志。画中苍老粗壮、坚挺有力的梅花树干位于巨石之上,寒冬腊月之时,两把树枝开出数朵红色梅花,冷而弥香,给了寒冷的冬天丝丝暖意,仿佛建国之初,古老的中国散发出新的勃勃生机,赋予该画强烈的时代精神。胡佩衡作画,多用泼墨,纵逸奔放,画中石头笔墨厚重,浓淡相宜,似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叶恭绰平生对于书画、诗词、文物鉴藏无不精通,画则多以竹梅松兰为题,尤善画竹。画中之竹秀劲隽上,叶子变黄凋落,但尾部的几片在数九寒天中更显青翠,寥寥数笔越发显出生机勃勃。画中公鸡不知何人所作,但从公鸡尾部墨色渗透到石头上看,可以判断公鸡是在胡佩衡写石后完成的。鸡冠鲜红如血,整只公鸡显得雄壮有力,精神十足。雄鸡一唱才使画显示出强大的生命活力,动静结合,“雄鸡一唱寒梅开”与“雄鸡一唱天下白”有异曲同工之妙。郭沫若所题之五言诗可谓一语中的,全面概括了该画的内容及含义,表达了对新中国抗美援朝战争很高的期许与厚望。诗文系用作者擅长的行草书写,用笔果断,回锋转向,逆入平出,独具风骨。整首题诗,爽劲洒脱,一挥而就,出手不凡。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中共中央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与此同时,全国人民都以自身实际行动给予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支援。书画界亦积极举办义卖活动,所得款项悉数捐给前线。购得该义卖画者为李元华女士,湖南人,系福建泉州籍新加坡归侨张殊明先生的夫人。张殊明先生历任陈嘉庚总公司文牍、新加坡《南洋商报》驻沪闽特派记者、香港各界反内战大同盟宣传部部长、中国民主同盟总部财务委员、中侨委联络司副司长、全国侨联第一至三届常委等职。据原泉州市侨联副主席、泉州华侨历史学会会长郭景仁先生介绍,李元华女士在京购得这幅画作后,一直视为宝贝珍藏在家里。20世纪90年代,已届耄耋之年的张殊明得知家乡泉州正在筹建华侨历史博物馆时,便表示要送此画给博物馆收藏展示。张氏夫妇相继去世后,其弟张楚琨先生利用到泉州参加活动之际,在泉州华侨大厦亲手将该画交到郭景仁手中。张楚琨先生也是侨界元老,曾任中国侨联副秘书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会长。
2.何香凝画作墨梅图
年代:1956年
尺寸:纵96厘米、横32厘米
材质:宣纸
来源:张卓然、张泰然、张鹤延捐赠
收藏机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此《墨梅图》作于1956年,是何香凝为原全国侨联主席、华侨教育家张国基所作,为何香凝晚年作品。2014年9月由张国基后人张卓然、张泰然、张鹤延捐赠给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墨梅图》为纸本,画中一树墨梅,迎寒怒放,左上角以行书署:国基先生爱国纪念,何香凝画於北京,一九五六年夏。款尾一方朱文印:何香凝。此幅《墨梅图》构图奇巧,墨梅枝干虬结,梅根与冠梢皆出纸外,于虚空处伸出千枝百杈,却只牵一枝一杈回转纸上,以一当百,引人无限遐思;用笔精炼舒朗,笔法凝实却不失灵动,将梅瓣暗香疏影、冰肌玉骨之姿与梅树迎寒而立、顶风冒雪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风高古,墨法精妙,干湿浓淡相得益彰,是何香凝墨梅题材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精品画作。
3.何香凝画作牡丹图
年代:1961年
尺寸:纵113.5、横32.5厘米
材质:宣纸
来源:陈立人先生捐赠
收藏机构:华侨博物院
该画为纸本,设色。构图简洁明快,上方斜出一丛虬曲盘绕的紫藤花,似迎风而动,下方为枝叶繁茂的牡丹倚于山石盛开,相映成趣,寓意“富贵吉祥,紫气东来”。画面左上角何香凝以行书署:“陈济民先生、夫人纪念”及“何香凝画”,款尾一方朱文方印“何香凝”。这幅作品为何香凝晚年佳作,既体现其早期受日本风景画影响产生的独有笔法和造型习惯,又展示出其后期成熟掌握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后豪放开朗的画风。整体笔调圆浑,设色明艳。山石染以墨色,再以彩色颜料勾染点擦。紫藤牡丹一方面采用勾勒法,花瓣枝叶极富弹性,线条洒脱又不失章法;一方面采用没骨法,每朵花每片叶子造型各异、随势而走,错落有致,立体感强,最大限度地展示了紫藤牡丹的形神美和韵律美。构图沉稳扎实,又酣畅淋漓,整体向上的走势凸显出何香凝国画作品独有的潇洒气韵,而光色技法又充分表现出古典绘画柔丽、静秀、淡远的意境之美。
1961年陈嘉庚病重,其长子陈济民从新加坡来北京探视,期间何香凝作此画赠予陈济民夫妇。2001年,陈嘉庚先生长孙、新加坡华人陈立人先生将该画捐赠给华侨博物院。
上一篇:(一)徐悲鸿怒马图立轴
下一篇:(三)齐白石画作竹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