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9年邓小平访美期间为《美洲华侨日报》题词的照像制版原稿
1979年2月7日
纵45.6厘米 横35.5厘米
质地:纸
1977年1月,吉米•卡特入主美国白宫。基于中国在地区和世界上的作用日益重要这一事实,卡特政府把同中国关系正常化作为它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1978年12月16日,双方同时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宣布两国于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79年1月1日,邓小平致电美国总统吉米·卡特,表示接受卡特总统的邀请访问美国。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首次访美,是继1972年中美开始实行关系正常化后,增进中美两国相互了解、友谊和信任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中国进一步开拓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为中国逐步改革开放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此行被誉为“破冰之旅”。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应邀赴美国进行了9天的正式访问。这次访美,在全美引起轰动,改变了西方世界对中国长期以来的错误看法,被美国媒体形容刮起了“邓旋风”。
时任纽约《美洲华侨日报》副总编辑兼采访主任的陈天璇被美洲华侨日报社委派负责全程采访报道邓小平访美事件。在邓小平访美第五天,邓小平访问美国亚特兰大市,邓小平下榻桃树大酒店。陈天璇与一名摄影同事追随来到亚特兰大,安排好一切时已是下午。当时正逢邓小平当天行程中没有活动安排的自由休息时间,陈天璇在桃树大酒店商场闲逛,偶遇随团访美的高级顾问李慎之。在之后的交谈过程中,李慎之顺着话题问陈天璇对邓小平访美的个人感想时,陈天璇提到邓小平访问接触范围应另外加强与美国侨社的联系,大胆建议:是否可以考虑能在离美前由邓小平亲笔题词,向广大在美华侨华人讲几句鼓励的话。李慎之觉得这个建议很好,他会把这个意见带回去再做研究。但是他临走前补充说,邓副总理过去很少给人写题词。
2月5日,邓小平访美结束。在西雅图机场,中国派驻华盛顿联络处的侨务参赞单达圻将邓小平的亲笔题词送到陈天璇的手上。陈天璇没想到只是几天前随口作出建议,邓小平竟真的听取了建议并为此题词。他当时十分激动,迫不及待地和单达圻就站在人来人往的波音机场行人通道边打开题词。它是一张中国宣纸,题词用黑色的水笔书写。题词内容为:“愿你们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更大的努力。愿你们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台湾归回祖国,实现统一祖国的大业,作出更多的贡献”。
中国专机飞走后,陈天璇回到了当天下榻的酒店。此时,新华社驻联合国记者于民生已经在等着他。于民生见到他便说,他风闻邓小平给《美洲华侨日报》报纸写了题词,希望看一下,同时要发一条新闻。陈天璇拿出题词,发现基本完好,只是其中有“贡献”两个字轻微沾了雨水,有稍微化开的感觉。于民生抄录下题词全文内容,并立刻写了新闻短稿。陈天璇随即赶返纽约。翌日,《美洲华侨日报》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发布了邓小平的题词,连同新华社的有关新闻及美洲华侨日报的消息报道。
邓小平访美对发展中美友好关系以及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邓小平敏锐地认识到海外华侨华人是中国通向世界的桥梁和打开国际交往的重要渠道,是未来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邓小平在《美洲华侨日报》题词中对美国侨胞为“中美友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祖国统一”提出殷切期望和鼓励,也是对全世界华侨的期许。同时,邓小平通过欢迎海外华侨华人参与祖国建设和祖国统一事业向外释放出了中国即将实行对外开放的信息和中国侨务政策方向的转变。2010年11月28日,陈天璇、黄立庄共同把该件藏品捐赠给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