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侨博
本馆简介
管理团队
侨博影响
地理位置
参观须知
侨博分馆
侨博之友
典藏保护
典藏故事
藏品展示
保护修复
藏品征集
征集公告
专项征集
捐赠信息
展览信息
基本陈列
展览回顾
在线观展
展览VR
直播导览
短视频
专题展播
社会教育
大思政课
第二课堂
爱国主义教育
文化沙龙
公益讲座
学术出版
学术动态
图书出版
研究文章
图书阅览
开放公告
书目检索
阅览制度
侨博专委会
成员介绍
历届年会
工作动态
合作成果
| 中文
普通话
广府话
闽南话
客家话
潮州话
| 外语
英语
日语
法语
德语
俄语
西班牙语
印尼语
马来西亚语
站内搜索
关键词:
中国华侨
博物馆
检索标题
智能模糊
首页
>
侨博专委会
>
合作成果
>
涉侨文物藏品展
>
守望相助 自成一体
>
二、侨领珍遗
一、华社“三宝”风采
二、侨领珍遗
返回顶部
(一)陈嘉庚
陈嘉庚(1874—1961年),原名陈甲庚,字科次,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今厦门市集美区),著名爱国华侨领袖、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曾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1891年,17岁的陈嘉庚南渡新加坡投靠其父陈杞佰,在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工作,学习经商。1904年,陈嘉庚自己集资独立开办了“新利川”菠萝罐头厂。此后,其经营领域逐步扩大到黄梨罐头业、米业,以及轮船航运业、橡胶业等。因经营有方,信誉有加,至1925年,他拥有1.5万英亩橡胶园,成为东南亚最大的橡胶垦殖者之一;此外,他还有30多座工厂、150多家分店,雇佣职工3.2万人,所产“苏丹”牌菠萝罐头,占有马来亚一带市场的一半份额,而橡胶鞋、轮胎、手套等橡胶制品则远销欧美各地,他本人也因而被冠以“菠萝苏丹”和“橡胶大王”的称号,成为当时新马一带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华侨富商和实业家。
陈嘉庚虽身在南洋,却始终心系祖国的进步与强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壮大。他于1910年加入中国革命同盟会,积极募款资助辛亥革命。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发起成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带头捐款,组织各种形式的募捐活动,源源不断地在财力、物力上支援祖国抗日。在抗战危急关头,为保障滇缅公路军需运输的畅通,他以深孚众望的号召力,为国民政府征召了3000余名华侨青年司机和汽车修理工(通称“南侨机工”或“华侨机工”),书写了抗战史上可歌可泣的热血篇章。
他还以一言九鼎之声,在汪精卫抛出对日“和平论”之际,提出了被赞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著名提案——“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1940年3月,他亲率南侨总会组织的“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历时10月,辗转国内西北、西南、中南、东南各地,慰劳抗日前线的将士与后方各界人士,由此了解了中国抗战的真相,并在思想认识上产生了飞跃,断言“共产党必胜,国民党必败”。
1949年5月,陈嘉庚应毛泽东的邀请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当年9月,以华侨首席代表身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此后,陈嘉庚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全国人大第一届委员会常委、全国政协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
兴办教育,也是陈嘉庚一生倾心倾力所为的事业。他认为教育“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他本人生活简朴,对于办学所需却从来义无反顾。早在1894年陈嘉庚就把家里用于他结婚成亲的钱,在家乡福建集美创办了一所取名为“惕斋学塾”的私塾。从1913年开始,他在集美创办小学,此后又陆续创办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农林等十多所学校,另设幼稚园、医院、图书馆、教育推广部,统称为集美学校。1921年他再次捐资创办厦门大学,这也是国内第一所华侨独资创办的大学。其间,他还对同安各乡小学给予常年补助;同时,在新加坡发起筹办了南洋华侨中学。近百年来,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这两所学校早已桃李满天下,他也始终被一届又一届的师生尊称为“校主”。此外,他基于自己对教育的认知和理解,还认为博物馆对于社会教育有着重要意义,于是萌生了创办“华侨博物馆”的想法。他于1956年带头捐资并发动广大华侨华人集资在福建厦门创办了华侨博物院,这也是中国第一座由华侨集资创办的博物馆。1960年他又捐款50万元首倡在北京建立中国历史华侨博物馆。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病逝于北京,享年87岁。后安葬于福建厦门集美鳌园。台湾回归中国,是他晚年执着的信念,为此他特意让人在其墓地所在的鳌园雕刻了包括“台湾省全图”的中国地图。这也是他一生赤诚爱国、期盼祖国统一心路历程的最后记录和最好诠释。
1.陈嘉庚用过的皮箱
年代:民国
尺寸:长80厘米、宽45厘米、高26厘米
材质:皮革
来源:陈嘉庚先生遗物
收藏机构:陈嘉庚纪念馆
陈嘉庚生性节俭,该皮箱陪伴他辗转各地多年,提手处已磨损断裂,但他仍以麻绳接续,继续使用,真正践行了其“个人少费一文,即为吾家多储一文,亦即为吾国多储一文,积少成多,以之兴学”的理念。该藏品现收藏于陈嘉庚纪念馆。
2.陈嘉庚用过的棕色手杖
年代:民国(1920年代初)
尺寸:底径4厘米、手柄12厘米、长83厘米
材质:木质
来源:陈嘉庚先生遗物
收藏机构:陈嘉庚纪念馆
厦门大学创办初期,陈嘉庚经常从集美乘船到厦门,拄着该手杖在厦大校园巡视“督工”,并不时用手杖敲打建筑材料,检查校舍建设质量。
3.“嘉庚”翡翠玉狮钮印章
年代:民国
尺寸:长1.3厘米、宽0.9厘米、高3.2厘米
质地:翡翠玉料
来源:陈联辉先生捐赠
收藏机构:陈嘉庚纪念馆
该印章所用玉料为马牙种翡翠,通体湖绿色,内有细小丝状白絮。印作椭圆柱型,钮部狮形作踞状,印文阴刻“嘉庚”二字,乃陈嘉庚先生随身私章。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先生去世后,印章交由其子陈国怀保存。2008年10月,陈国怀之子陈联辉先生将其捐赠给陈嘉庚纪念馆。
4. “陈嘉庚”剑
年代:1940年
尺寸:长100厘米、宽5厘米
材质:不锈钢、木质
来源:陈嘉庚先生遗物
收藏机构:华侨博物院
1940年3月,陈嘉庚先生以“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的身份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慰问抗日军民。9月23日,陈嘉庚一行抵达浙江龙泉时,龙泉各界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时任龙泉县长唐巽泽代表龙泉民众将这把龙泉剑赠予陈嘉庚先生,以示敬意。此剑由精钢剑身和木质剑鞘组成。剑身有错铜北斗七星图案,下书“披荆斩棘为国增光”及“龙泉千字号制”。背面为“陈嘉庚惠存 浙江龙泉各界敬赠 廿九年九月”字样。剑鞘两端铜饰有青天白日图案。剑身在文革时受到损坏,后经过焊接修复。此剑是龙泉人民对陈嘉庚先生为祖国抗战所作贡献的褒奖,如今已成为华侨博物院珍贵的抗战文物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题材。
5.陈嘉庚用过的书桌
年代:1942—1945年
尺寸:长145厘米、宽89厘米、高85厘米
材质:木质
来源:杨震丰后人捐赠
收藏机构:陈嘉庚纪念馆
1942年至1945年日本侵占新加坡期间,陈嘉庚先生曾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度过长达三年半的避难生涯,并写下《南侨回忆录》一书。该书桌即为陈嘉庚先生在爪哇居住期间使用。印尼华侨杨震丰的后代将这一珍贵家具捐赠给陈嘉庚纪念馆,供社会各界参观、缅怀。
6.陈嘉庚《南侨回忆录》手稿
年代:1943—1944年
尺寸:长18.9厘米、宽13.3厘米、高3厘米(装订成10册)
材质:纸质
来源:集美学校委员会移交
收藏机构:陈嘉庚纪念馆
1942年至1945年,为躲避日寇缉捕,陈嘉庚先生在印尼侨领庄西言和厦门大学、集美学校校友黄丹季与郭应麟、林翠锦夫妇的保护下避难印尼,并于1943年4月至次年6月撰写完成《南侨回忆录》。《南侨回忆录》记录了南洋华侨为襄助祖国抗战而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陈嘉庚倾资办学、服务社会之经历,为华侨史上的不朽之作。1945年8月,日本投降,陈嘉庚将亲自誊写、装订好的一份书稿交给林翠锦保存,埋于印尼爪哇巴兰街4号后院树下。20世纪80年代,林翠锦几经辗转,将手稿送交集美学校委员会。2008年,手稿被移交至陈嘉庚纪念馆,现为该馆镇馆之宝。
7.陈嘉庚手书《述志诗》
年代:1944年
尺寸:长133厘米、宽38.5厘米
材质:纸质
来源:陈嘉庚先生遗物
收藏机构:陈嘉庚纪念馆
1942年,日寇攻占新加坡,陈嘉庚被迫避难印尼爪哇。期间,他随身携带剧毒药物“氰化钾”,随时准备以身殉国,并于1944年8月3日作自称“俚句”的《述志诗》以明其志,其中写道:“爪哇避匿已两年,潜踪难保长秘密,何时不幸被俘虏,抵死无颜谄事故”。
8.《陈嘉庚先生安全庆祝大会纪念册》
年代:1946年
尺寸:长41.2、宽23.8、高3厘米
材质:纸质
来源:征集(情况不详)
收藏机构:陈嘉庚纪念馆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以后,陈嘉庚于1945年10月安全返回新加坡。同年11月18日,重庆社会各界为陈嘉庚先生举行安全庆祝大会,郭沫若、蔡炎培、柳亚子、陶行知、沈钧儒等社会名流参会。毛泽东派人为大会送去手书条幅,给予陈嘉庚先生“华侨族帜,民族光辉”的高度评价。《陈嘉庚先生安全庆祝大会纪念册》为到会人员的签名录。
9.《大战与南侨》
年代:1945年
尺寸:长26.4厘米、宽19.5厘米、高1.2厘米
材质:纸质
来源:购买
收藏机构:陈嘉庚纪念馆
1945年10月,陈嘉庚从印尼爪哇至吧城(今雅加达),接受各界侨胞欢送,旋乘飞机返新加坡。随后,陈嘉庚发动东南亚各地侨团侨社调查侨胞在战争中的损失,以备责令日本赔偿,并以“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的名义,主持《大战与南侨》一书的编辑工作。该书付梓后,陈嘉庚将亲笔签名的成书一本赠予集美学校图书馆。后因历史原因,该书散佚民间, 2010年陈嘉庚纪念馆发现后购入作为馆藏。
10.陈嘉庚的新加坡护照
年代:1949年
材质:纸质
尺寸:长15厘米、宽10.5厘米、厚0.8厘米
来源:陈嘉庚遗物
收藏机构:陈嘉庚纪念馆
此护照于1949年4月11日由新加坡殖民政府签发,有时任马来亚总督金森(Gimson)的签名。护照显示陈嘉庚的国籍为“英籍民;联合王国暨殖民地公民”。“TANKAHKEE”是陈嘉庚先生护照上的英文名,与“陈嘉庚”三个字的闽南语发音契合。因1955年前中国承认“双重国籍”,故持有该护照并不意味陈嘉庚先生不具有中国国籍。1949年,陈嘉庚先生持该护照前往北京,作为“华侨首席代表”,参与新中国的开国大典。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二)司徒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