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印尼华侨蒋备庭的墓志铭


年代:民国
尺寸:长 43厘米、宽38厘米、厚10厘米
材质:黑页岩
来源: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征集
收藏机构: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
蒋备庭(1849—1912年),字宗华、号刚峰,世居晋江奇树乡(今福建泉州鲤城树兜社区),因出身贫穷,少时卖身梨园戏班作戏仔,“弱冠走南洋之泗水,由佣而贩而贾”,“无所凭藉”,白手起家,开办“合顺号”土库,从事咖啡、糖、大米等生意,“数十年积赀大万”,被推为“泗水商会协理”。 蒋备庭为人豪爽、慷慨仗义,曾出资修建泉州新门外通往郡城的吊桥(今临漳门)。因南洋生意一时挫折,遭受损失,气急攻心以至一病不起。
蒋备庭墓志撰文者吴增(1868—1945年),南安人,字桂生,自号养和居士,又号古丰州人,后随父移居泉州,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中举人,光绪三十年中进士(1904),宣统元年(1909年)点内阁中书。善写诗,时以诗文会友,著有《泉俗激刺篇》、《番薯杂咏》等。书丹者为同科进士林翀鹤(1863—1932年),泉州人,字祐安,号一朴山人,擅书法,时人墓志碑铭多出自其手笔,得其墨迹者常视若珍宝。辛亥革命泉州光复后,地方不靖,林翀鹤被推选为保安会会长,吴增为副会长。为调停郡南斗祸,吴增“计须弥补数百金”,不知所措之际,立即想到仗义疏财的蒋备庭,“则由彼处舆轿逾岭冒寒相访”,当途中得知其死讯后不禁感叹:“后有谋地方善举者,无可与言矣!”。
该墓志铭志文双面竖排,阴刻楷书,共32行,满行20字,凡563字。吴增的撰文自然流畅、感情真挚,林翀鹤的小楷用笔精到、俊逸秀丽,这方墓志真实反映了民初侨乡泉州的社会纷乱,记载了早期泉州华侨谋生海外的艰难过程,对从事华侨史、地方史研究等大有裨益,弥足珍贵。该墓志铭于1999年由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征集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