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飞虎队”
       
       飞虎队是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的简称,英文名Flying Tigers,由美国飞行教官克莱尔·李·陈纳德招募美籍飞行员和机械师组建,因所用战机机头绘以鲨鱼头形和以插翅的飞虎形象为队徽而闻名。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的航空力量薄弱,为了提升中国空军作战能力,宋美龄邀请美国退役飞行教官陈纳德赴中国云南组建航校,按美军标准训练中国空军。1941年初,陈纳德接受国民政府的委托,前往美国招募飞行员。因当时美国并未对日宣战,所以罗斯福政府只能对国民政府给予暗中支持,允许陈纳德以私人机构名义,重金招募美军飞行员和机械师,以平民志愿者身份参战。同年7月,陈纳德带着68架飞机、110名飞行员、150名机械师和一些后勤人员回到中国。1941年8月1日,蒋介石下令正式成立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任命陈纳德为该志愿大队指挥员。陈纳德在该大队下组建了分别命名为“亚当和夏娃”、“熊猫”及“地狱天使”的三个飞行中队。初期,三个中队均驻扎于缅甸境内不同地方,以作战时彼此呼应。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对日宣战。陈纳德率第1中队和第2中队于同日飞抵昆明,20日即全部升空与再次进入云南实施空袭的10 架日机首战,共击落日机6架、击伤3架(一说击落3架、重伤4架),志愿队无1架损失,因而一战成名。志愿队战机被中美媒体赞为“飞虎”,志愿队也由此有了“飞虎队”之称。飞虎队主要负责保卫滇缅公路和飞越驼峰航线运送军需物资。由于与日军战机在数量上差距悬殊,为了应对日军战机袭击,飞虎队飞行员经常不得不频繁驾机起飞迎战。
       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国在各个战场上处于劣势。陈纳德带领一小批空军队员,取得对日作战辉煌胜利的事迹对中美两国都是一针强心剂。陈纳德本人也因而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陆军航空上尉,成为中美联合抗日的英雄,一跃成为世界各国的新闻人物,获得“飞虎将军”的美称。为进一步争取美援,宋美龄于1942年2月3日致电陈纳德,推荐他出任驻华空军指挥官,军衔升为准将。
       1942年7月4日,在美国独立纪念日前夕,陈纳德根据美国陆军部和蒋介石的命令,解散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重新组建为隶属美国陆军第10航空队的第23大队,与派驻中国的第16战斗机中队组成美国空军驻华特谴队。陈纳德改任美国驻华航空特谴队司令。
       1943年3月10日,美国陆军航空队将驻华特谴队编为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陈纳德晋升少将司令,后又担任中国空军参谋长。由于中国人习惯将所有美军驻华航空部队称为“飞虎队”,因而尽管“飞虎队”解散了,但中国人还是习惯把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第14航空队也称为“飞虎队”。
       许多广东籍华侨华人参加了陈纳德组建的“飞虎队”,他们有的是“飞虎队”的飞行员,有的是“飞虎队”的地勤人员。陈纳德率领的“飞虎队”前后总数达2000多名队员,其中有九成左右的美籍华人,他们绝大多数都是从广东台山、恩平、开平等地赴美中国人的后裔,特别是美国陆军航空队第14航空大队,地勤人员基本上都是祖籍广东的。
       从1941年9月至1942年4月的8个月时间里,“飞虎队”共有40多次对日空战,共计击落日机300多架,自身损失11架(但也有人认为飞虎队所取得的战果不会超过115架日本战机,其中还包括英国人的战果,而自身则损失了80架战斗机)。由此开启了日寇“空军全部覆灭的厄运”。此后,陈纳德又派“飞虎队”第3中队转往仰光,协同英军作战。在两个多月的空战中,美英战机对日作战31次,共击落日机217架。
       在素有“台山八景”美誉的台山市石华山风景区内,有一座“飞虎亭”,是由祖籍台山台城镇城南村的原“飞虎队”空军上尉梁炳聪等10多位美籍华人飞行员捐资,委托台山市海外联谊会于1991年3月修建的。
      “飞虎队”说法的四个由来:
      (一)是陈纳德招募的志愿航空队飞行员有人提出,将飞机头部画成鲨鱼头的样子,用以吓唬日本人。由于中国内地居民从未见过鲨鱼,于是误将这些飞机称作"飞老虎",昆明一家报纸上便使用"飞老虎"一词来形容志愿航空队的飞机。航空队里的中国翻译见到后,将其翻译为"Flying Tiger"这个英文名告诉给陈纳德,于是陈纳德便将志愿航空队命名为"飞虎队"。
      (二)是志愿航空队初战告捷,昆明各报相继报导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队的飞机是“飞虎”,经美、英等多家外国媒体转引报道后,志愿航空队一战成名,“飞虎队”的称呼不胫而走。
      (三)是国民政府一个代表团向著名的迪士尼公司请求为志愿航空队设计一个队标。迪士尼公司老板华特·迪士尼亲自动手,根据“Flying Tigers”一名设计出“一只张着翅膀的老虎跃起扑向目标,老虎的尾巴高高竖起,与身体共同构成了象征胜利的V形”的图案。
      (四)是说早在志愿航空队成立以前,宋子文就已经在征求代表这支航空队的标志了。本来迪士尼方面是要选择以龙作为主体来设计,但国民政府方面认为龙象征帝王专制,因而才决定改用老虎形象来设计。早期志愿航空队战机都是将机头涂装成鲨鱼头的样子。1942年2月以后,“飞虎”徽标开始被漆到志愿航空队所使用的战机身上,机头也就渐渐不画鲨鱼头了。
    

1.“飞虎队”员穿过的双排扣军用呢子大衣



       年代:20世纪40年代初
       尺寸:衣长111厘米、肩宽49厘米、袖长60厘米
       材质:呢子
       来源:捐赠
       收藏机构:广东华侨博物馆

       该军大衣为美籍华人飞虎队员曾经穿过的双排扣军用尼大衣,左臂右臂都缝有“飞虎队”徽标臂章,体现出“飞虎队”虽由志愿人员组成,但实际有着与正规美军一样的军容军姿。
       该藏品由“美国华裔飞虎队老兵及家眷回乡访问团”成员于2007年11月15日捐赠。


2.“飞虎队”队员谭继曾穿戴过的呢子军衣及徽章







       年代:20世纪40年代
       尺寸:衣肩宽40厘米、衣长76厘米、袖长57厘米
                   飞虎队徽章直径7厘米
                    官阶布质徽章长9.5厘米、宽7.5厘米
       材质:呢子、布质
       来源:伍佩贞女士捐赠
       收藏机构: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博物馆

       谭继曾,英文名George Tom,美籍华人,祖籍广东顺德龙江甘竹滩,二战期间加入美军飞虎队,为飞虎队中缅印战区技术中士(Tech Sergeant)。他与众多美籍华裔飞虎队将士们为支援中国抗日战争,在中国西南浴血奋战,为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立下了功勋。
       该军衣正面左右两侧上下各有两个口袋,金属纽扣,翻领。军衣上有飞虎队布质徽章、中缅印战役远征军徽章、“技术中士”(TECH  SERGEANT)官阶徽章,以及“投弹器技工”(BOMBSIGHT MECH)及“卡宾枪(CARBINE)射击优胜”两个奖章,并有多个铁条徽章及“二战”结束后派发给退伍军人的破鸭章、投弹器技工章、服役袖条,还有一个单独的布质“技术中士”官阶徽章。军衣及徽章保存状况良好。
       右臂衣袖从上至下依次为飞虎队标志徽章、“技术中士”官阶徽章、投弹器技工章,均为布质。飞虎队标志徽章为圆形,蓝底,主体绣橙黄色飞虎图案,飞虎右上方有五星太阳图案。“技术中士”官阶徽章大致为倒置陀螺形,深蓝色底,与金色的三条箭头形和两条弧形的条状绣线相间。投弹器技工章,正三角形,蓝色底,绣金色炸弹形图案。
       左臂衣袖从上至下依次为中缅印战役远征军徽章、“技术中士”官阶徽章、服役袖条,均为布质。中缅印战役远征军徽章为陀螺形,上半部为国民政府青天白日军旗图案,下半部为红白条形相间的美国星条旗图案,象征着中美合作抗日。“技术中士”官阶徽章与左袖上的相同。衣服左侧胸前口袋上方为破鸭章,菱形,淡卡其色底,绣黄色飞鹰图案。
       衣服右侧胸前口袋上有两个金属质地的徽章,靠左的是投弹器技工章,靠右的是卡宾枪射击优胜章。投弹器技工章,银灰色,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圆形部分中间为齿轮与呈十字的螺旋桨,两侧环绕橄榄树叶,下面坠长条形小标牌,铸刻有“BOMBSIGHT MECH”字样。卡宾枪射击优胜章,蓝灰色,是以变形的十字图案菱形徽章为主,下坠铸刻“CARBINE”字样的小长条吊牌。
       此外,另有一个单独的布质“技术中士”官阶徽章,为三个箭头形状,黑色、金色相间图案。
       2007年,由美籍华人黄煜臻博士担任团长、陈灿培博士担任领队,组织“美国飞虎队华裔老兵及家眷回乡捐赠文物之旅”,向国内博物馆捐赠飞虎队华裔队员曾经用过的物品。该军衣及相关徽章就是其中重要的捐赠物,由谭继曾遗孀伍佩贞女士向广东顺德区博物馆捐赠。该军衣及这些不同材质、不同造型的徽章,既是谭继曾效力于飞虎队的身份标识,也是其身为军人获得荣誉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