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侨博
本馆简介
管理团队
侨博影响
地理位置
参观须知
侨博分馆
侨博之友
典藏保护
典藏故事
藏品展示
保护修复
藏品征集
征集公告
专项征集
捐赠信息
展览信息
基本陈列
展览回顾
在线观展
展览VR
直播导览
短视频
专题展播
社会教育
大思政课
第二课堂
爱国主义教育
文化沙龙
公益讲座
学术出版
学术动态
图书出版
研究文章
图书阅览
开放公告
书目检索
阅览制度
侨博专委会
成员介绍
历届年会
工作动态
合作成果
| 中文
普通话
广府话
闽南话
客家话
潮州话
| 外语
英语
日语
法语
德语
俄语
西班牙语
印尼语
马来西亚语
站内搜索
关键词:
中国华侨
博物馆
检索标题
智能模糊
首页
>
侨博专委会
>
合作成果
>
涉侨文物藏品展
>
传承传播 异域焕彩
>
二、民间习俗与特色侨风
一、侨领珍藏
二、民间习俗与特色侨风
三、涉侨名家书画及雕塑
后记
返回顶部
(三)“寿”字款、麒麟、鳌鱼建筑构件
时代:晚清民国时期
尺寸:长48—62.5厘米、宽21—33厘米、高39.5—56厘米
材质:陶瓷
来源:马来西亚槟榔屿中山会馆捐赠
收藏机构:中山市博物馆
该组藏品是马来西亚槟榔屿中山会馆修建华侨会馆馆所时所用的三件屋脊建筑构件,分别是1件麒麟构件、1件寿字款构件、1件鳌鱼构件,均为陶瓷彩釉装饰构件,重约14.52—18.58千克。其中麒麟和鳌鱼是中国古建筑常用的屋脊吻兽造型,姿态雄健;“寿”字寓意长寿。它们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乡土艺术特色。这些构件通常置于建筑的横梁与竖柱相交处的正脊两端,实用功能主要是防止雨水渗漏,民间信仰则认为神兽还能够镇火。
18世纪末,马来亚槟榔屿开埠以后,香山(今广东中山)人纷纷下南洋参与该岛的开发建设。据《槟榔屿中山会馆会刊》记载,清嘉庆五年(1800年),香山先贤鲍志、郑某、鲍华、程世帝等十余人到达槟城,垦荒创业。清嘉庆七年(1802年),香山同乡创办“香邑公司”,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8月20日改为“香山会馆”,正式申请注册。民国14年(1925年)后改名为“中山会馆”(Chung Shan Wooi Koon),一直沿用至今。该会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地缘社团之一,同时也是目前可查的、国外历史最悠久的中山会馆。该会以团结乡亲,敦睦乡谊,互相协助,共谋乡亲福利为宗旨,积极开展会务工作,为促进华侨华人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支持家乡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该会馆志记载,该会会址曾数度搬迁。19世纪初,该会最早于今大咯巷海滩地段,将废弃的亚答屋改建为会馆,并新建单层砖瓦民房用于处理会务工作。直到1890年,该会在众多乡亲的努力下迁至今槟城国王街30号,并在该地沿用中国传统建筑工艺修建华侨会馆馆所,后虽历经数次翻修,仍保留原有特色。该建筑从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都具有典型的中华传统建筑风格。时至今日,该会馆仍是办理社团会务、举行内部活动的重要场所。每逢春秋二祭等重大节日庆典,会馆都会召集会员举行拜祭仪式,欢聚一堂。如今该栋建筑被马来西亚纳入历史建筑保护范围,进行永久性保护。
该组藏品由马来西亚槟榔屿中山会馆于2013年11月27日捐赠。
上一篇:(二)关公、关平、周仓木雕像
下一篇:(四)福寿回纹双耳三乳足铁香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