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加坡天福宫木烛台


       年代:1869年
       尺寸:底座长69厘米、宽66厘米、高62厘米
       柄直径4.6厘米、高111厘米
       烛蜡高154厘米
       材质:木质、蜡烛
       来源:新加坡福建会馆捐赠
       收藏机构:华侨博物院

       新加坡天福宫(ThianHockKengTemple)位于直落亚逸街,由福建籍华侨集资建于1840年,历时3年建成,至今已有180年历史,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庙宇之一,1973年被列入新加坡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福宫原是福建会馆的前身,建筑规模宏大,庙宇风格沿袭中国的寺庙,琉璃瓦、飞檐上的龙饰图案等等处处有中国元素,此外建筑用的花岗石柱、木祭台等材料都从中国福建海运而来。悬挂在正殿最高处的“波靖南溟”四个大字是1907年清光绪帝御赐;正殿入口处的“显彻幽明”匾额则是清政府派驻新加坡的第三任领事左秉隆1886年赠予的。天福宫供奉的神像是1840年从中国海运来的“天妃”,即中国的福建、台湾等地尊称的“妈祖”,因此它也被称为“妈祖宫”。
       天妃(妈祖)是被神圣化的历史人物,原型为北宋福建莆田湄洲岛的林默。她因救助海难去世,遂被当地民众立庙祭祀,逐渐塑造成一位能够济困扶危、治病禳灾的女神,从而形成妈祖信仰。宋元明清四朝多次对妈祖进行褒封,不断抬高其地位,“天上圣母”、“天后”、“天妃”等便成为妈祖的圣称。早期从中国沿海省份“下南洋”谋生的华侨,主要乘坐帆船出国。在海上要航行多天,往往吉凶未卜,人们便祈求妈祖保佑海上航行的人平安顺遂。妈祖信仰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随着中国移民的轨迹而扩展到东南亚一些国家或地区成为海神信仰,也是海员、航客、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
       该烛台为一对,是信众还愿答谢之礼。烛台由底座、细柄、圆柱体烛台三部分组成,烛台下部为细柄,插于底座,圆柱体烛台上端刻描金花卉纹,下端刻仰莲瓣纹。两烛台形制装饰相同,惟所刻文字可合为一联,上联刻双勾线楷书“圣德参天万民吉庆”,上款“同治八年元月吉旦”,下联为“母仪配后四海安澜”,下款“玉沙坡尾弟子林妈贤答谢”,其中“沙”字局部有虫蛀脱落,字均描金。整体造型古朴大气,历经百年仍保存较为完整。
       该文物由新加坡福建会馆于2004年捐赠给华侨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