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黄永玉画作红梅图


       年代:1980年     
       尺寸:纵129厘米、横102.8厘米(画心长96.5厘米、宽88.5厘米)
       材质:宣纸
       来源:陈天璇、黄立庄共同捐赠
       收藏机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此画为黄永玉1980年创作的作品。1980年9月,华君武、黄永玉应纽约《美洲华侨日报》之邀访问美国。这是中美建交后中国美术家首次访美。中外多家媒体对此作了报道,并计入中国美术大事记中。华君武、黄永玉和纽约华裔艺术家举行了座谈会,对当时中国美术的发展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座谈会后,黄永玉为《美洲华侨日报》作红梅图一幅,“以赠祝美洲华侨日报,如梅之经霜寒,如梅之红艳,如梅老辣长寿”。
       黄永玉此幅作品,梅枝以力透纸背的金石笔法写出,铁干虬枝,凸显张力;画中几棵梅枝纠缠在一起,以浓淡区分前后层次,遒劲有力,显示出一种铸铁般的效果;梅花直接以朱砂写之,花瓣以没骨法画出,以一笔色度的深浅表现出花瓣的饱满娇嫩,花蕊则以白点之,再加以枝干的点点绿意,如春天的气息,为画面增添了活力。整幅画作以书法笔意将梅花的枝干与花瓣串联起来,笔力雄劲,色彩鲜艳,尤其彰显了梅花的一身傲骨,令观者感受到春天带来的勃勃生机。该画作还反映出那个时代背景下中国人,包括画家本人的精神面貌。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纷纷冲破思想领域的藩篱禁锢,迸发出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时至今日,观者仍能从中受到感染和鼓舞。
       此画作者黄永玉,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如今早已蜚声天下,不仅在版画、国画、油画、漫画、篆刻、雕塑方面均造诣精深,而且还以文才和性情著称,被称为“画坛鬼才”。在其成长经历中,也曾有幸与侨结缘,得益于侨校的培养。1936年,年仅12岁,在家中5 个孩子中排行老大的黄永玉,因家境贫寒,不得不独自一人离开家乡,前往陈嘉庚先生办的集美学校读初中。在集美,黄永玉不仅得到了学校给予贫困学生的资助,而且正是从这里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那时候的集美学校,规模已经很大,拥有一个6层楼的图书馆。黄永玉在集美的三、四年间,虽然学习成绩不佳,但他基本上把图书馆的书从头到尾都翻遍了。因为看书过于投入,黄永玉经常在中午闭馆时被管理员锁在里面,但他却因为吃不成饭,干脆就躺在图书馆的地毯上继续看书。正是这样大量的阅读使黄永玉终身受用不尽。
       黄永玉16岁开始以绘画和木刻谋生,最初以版画出名,被称为“神童”。20世纪50年代,以木刻代表作《春潮》和《阿诗玛》轰动中国画坛。此后,他开始主攻国画,尤喜画梅与荷花。“文革”时期,黄永玉遭到残酷迫害,被遣返原籍湖南凤凰县。但家乡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节品性,给予了他逆境中启迪心智的精神支撑。他从此与荷花结缘,被称为“荷痴”。其所画荷花,一反国画传统的“计白当黑”技法,用其独树一帜的“以黑显白”,使得画面主体突出,神韵盎然,而且非常厚重和有力度。改革开放后,黄永玉还因设计猴票和酒鬼酒包装而名声大噪。其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各族人民大团结》,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50余年,被认为是新中国壁画硕果仅存的精品。其89岁创作的巨幅代表作《春江花月夜》,采用全景式构图,描绘了唐代诗人张若虚同名诗的诗境,色彩浓烈,人物众多,造型生动,彰显了其水墨和重彩的综合功力,也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时至今日,黄永玉所获中外奖项和赞誉已不计其数。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已年逾九旬,依然活跃于画坛和文坛。其画作价位持续走高,屡创天价,文集新作也一再热销、圈粉无数。
       此画一直为《美洲华侨日报》所保存,该报于1989年停办后,此画由该报原工作人员黄立庄、陈天璇两位保管。2010年11月,二人将该画捐赠给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