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进一步发挥好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作用的思考
                                           新时代进一步发挥好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作用的思考
 
内容提要: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是重要的华侨历史文化遗产。侨领及各行各业的侨界精英是侨务工作及统战工作的重点对象。新时代加强对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及文物的保护利用是进一步发挥侨联及统战工作优势,整合和拓展华侨文博资源的有力举措,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华侨名人故居  纪念馆  凝聚侨心
     

       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是重要的华侨历史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全国有华侨、涉侨博物馆 120 家左右(包括在建和筹建)[1],其中,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有近 50 家[2],是数量上占比最重的华侨文化遗产门类,主题涵盖著名侨领、革命先辈、华商巨擘、归侨科学家等,具有旅游参观、体验探寻,以及教育和研究等价值。如何通过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进一步挖掘和梳理著名侨领、革命前辈等华侨名人的思想、精神和文化遗产,深入思考和探索在新时代更好发挥这些宝贵遗产在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是华侨博物馆寻求高质量发展,助力侨联文化交流和海外联谊等职能工作的措施之一。以侨领和华侨名人卓越风范为引领,增强海外侨胞的根脉意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切实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华侨博物馆作为传播和弘扬华侨文化、华侨精神的践行者担负的重大使命。

       一、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现状
 
      (一)基本情况
       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是华侨名人故居、故居纪念馆、纪念馆三种场所的统称。故居是华侨名人出生、短期居住或长期生活工作过的住宅建筑。故居纪念馆多为将华侨名人故居原址改建、扩建而成。华侨名人纪念馆则既指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也指离开原址重新独立修建的纪念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近 50 家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分布地域和数量表现为:广东 14 家,占比约 30%,福建 10 家,占比约 20%,江苏 5 家,云南 3 家,广西 2 家,山西 2 家,山东 2 家,北京、上海、浙江、湖南、 湖北、安徽、黑龙江、吉林、澳门各 1 家。华侨名人故居或故居纪念馆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陆续被文保部门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等 7 家被认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等 4 家被认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山西太原的孙中山纪念馆等 3家被认定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与华侨博物馆的建设发展同步,华侨名人纪念馆的兴建热潮正式 开启。21 世纪以来,华侨名人纪念馆无论是依托故居原址改建,还是扩大规模重建,或另辟馆址新建,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2000 年前,国内有 17 家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向公 众开放,2000 年到 2010 年,新增 8 家,2011 年至今,再增 20 余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国内外均享有一定知名度的侨领等华侨名人,其故居大部分被建为故居纪念馆或另辟新址专门修建的纪念馆。根据中国侨联与国家文物局 2022 年签署的《关于加强涉侨文物保护利用合作协议》,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的建设在未来仍将获得支持而不断推进[3]。
       从人物主要贡献和突出成就来看,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主要分为著名侨领、华侨革命先辈、著名华商、海外归国科学家及人文学者四种人物类型。著名侨领如陈嘉庚、司徒美堂  等人的故居、纪念馆 11 家,华侨革命先辈如孙中山、黄兴等人的故居、纪念馆 16 家,著名华商如林绍良等人的故居、纪念馆 4 家,海外归国科学家如詹天佑、华罗庚、钱学森等人的故居、纪念馆 12 家。另外还存在一人多馆的现象,如在广东中山、广州,上海、山西太原、 江苏南京五地都建有孙中山纪念馆,在福建厦门、漳州,山西朔州三地都建有李林纪念馆,在广州南沙、广州番禺、澳门三地都建有冼星海纪念馆。在吉林大学、广西贵港港北高中以及广西第六地质队三地也都建有黄大年纪念馆或事迹陈列馆。
       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或华侨名人纪念馆中绝大多数为国有博物馆。国有博物馆中,又大多由各级文旅部门即故居或纪念馆所在地的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归口管理,此外,还有 统战部门管理的厦门陈嘉庚纪念馆、泰州单声 珍藏文物馆,自然资源部管理的李四光纪念馆,高校自行管理的吉林大学黄大年纪念馆、福建医科大学吴孟超院士先进事迹展示馆、哈尔滨医科大学伍连德纪念馆。另有部分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为当地市、区博物馆的组成部分, 如华罗庚纪念馆就是江苏常州金坛博物馆的组成部分。从定级情况来看,目前有 10 家人物纪念馆为一级博物馆,其中广东中山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是唯一的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另外, 还有佛山市南海区博物馆(陈启沅纪念馆)、番禹博物馆(冼星海纪念馆)、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等 4 家获评二级博物馆。孙中山纪念馆(南京)获评三级博物馆。
 
       (二)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成效与优势
       1. 基本陈列主要表现为 1+2+3 模式
       “1”指的是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充分围绕人物、依托原址,利用华侨名人生前使用过的工作、学习、生活用品以及相关手稿原件、著作、日记、书信、发表著作、影像,以及所获成就、荣誉见证物等馆藏实物,作为展陈资源。“2”指的是按编年体例,将内容设计主要分为“连贯式”和“主题式”两种类型,“连贯式”即把人物一生成长过程以时间为序的方式做生平概览。“主题式”即挖掘人物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亮点分别进行展示讲述。“3”指的是内容及形式设计主要分为原状陈列、复原陈列、专题陈列三种,最为典型的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基本陈列为原状陈列,孙中山生平史绩陈列为复原陈列,“孙中山亲属与后裔”为专题陈列。
 
       2. 专题展览呈现出“人物展 + 馆藏展 + 行业展 + 纪念展”的原创或创新模式
       近年来,一些有实力的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积极策划筹办展览,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就打造了“孙中山及其成长的社会环境”这一主题的陈列展览体系[4]。其一是展示孙中山先生多面经历、彰显其魅力风采系列原创专题展览,原创人物展览。该系列推出的有“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孙中山家风展”“孙中山与医学”展览,揭示了孙中山先生在革命生涯之外,较鲜为人知的治家风范和专业造诣。其二是依托历史背景和纪念情怀,打造馆藏拓展系 列专题展览。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方寸中山情—馆藏孙中山主题邮票邮品展”,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的“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大 元帅府—馆藏第一次国共合作文物展”“笔 尖下的曙光—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进步报刊 选萃”等等,进一步提升了观众对于故居纪念馆收藏和展示内容的认知其三是借助行业展览,突出纪念主题和榜样形象。如李四光纪念馆参加我国首个地热科普展,凭借李四光在我 国地质科学领域的开创性和权威性,起到了使观众对于地热开采和使用在环保节能、安全可靠方面更为信服的效果。其四是抓住重要节点, 提炼宣传主题,打造纪念特展。如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与司徒美堂故居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我还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人’—爱国侨领司徒美堂诞辰 150 周年专题展”,与黄仲咸纪念馆等单位联合主办的“赤子情怀 大爱无疆—纪念慈善 家黄仲咸诞辰 100 周年事迹展”,以及在“侨智荟萃  时代新章—新侨科技创新 成就展”中与吉林大学黄大年纪念馆合作,对黄大年的杰出事迹和科研成就进行的专题展示。这些展览,既彰显了华侨名人本身的人格魅力,又使观众再一次关注到华侨这一群体的存在。

        3. 以名人效应发挥出社教工作在党建、廉政、思政及科普等多方面的优势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发挥名人效应,做好社教工作,是名人故居、纪念馆最大的优势。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大部分都被命名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行业系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所 在地的红色教育基地、党史(党员)教育基地、 廉政教育基地、统一战线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等。 一些馆通过主动“进社区、进校园”等形式,努力打造社会教育“第二课堂”积极发挥各类基地作用。2022 年,黑龙江伍连德纪念馆、邓稼先生平陈列馆、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吴孟超院士先进事迹展示馆、华罗庚纪念馆等 12 家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入选首批“国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5]。李昌钰刑侦科学博物馆入选科普教育基地,艾思奇纪念馆、杨明斋纪念馆等入选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
 
       4. 在凝聚侨心、增进中外交流方面发挥出地域乡情的独特作用
       鉴于华侨华人联通中外的优势,不少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所在地各级政府积极发挥名人效应,将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打造为当地形象宣传名片,在接待海外到访者时,也常常将参观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安排为访问当地行程的第一站,使其成为通过乡情族谊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乃至招商引资的渠道之一。各地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每年都会多批次接待由世界各地华侨华人组成的旅游观光团、寻根访问团、海外华裔青少年各类主题夏(冬)令营等海外团组。截至 2023 年,先后有 28 家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入选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在国内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总数中占比50% 以上[6]。由于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在广东、福建分布 较多,因而这两地通过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增进海内外乡情族谊的成效也相对较好。但也不乏在非传统侨乡,华侨名 人故居、纪念馆成为统战工作亮点的事例。如位于江苏泰州 的单声珍藏文物馆自 2011 年建成开放以来,接待海内外华人华侨、侨眷 2 万多人次,在英国乃至欧洲侨团侨社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化落地,对外交流持续增长,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仍将在凝聚侨心、增进中外交流方面发挥出独特作用。
 
       5. 学术出版、信息化建设、文创开发等多措并举,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学术出版方面,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依托资源优势,出版人物传记、生平研究等论著书籍,逢人物周年纪念时也通常会组织举办人物专题研讨会,并出版学术论文集。信息化建设方面,目前仅有 10 家左右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设有官网,10 余家有官方微信公众号。但也有一些馆走在了信息化先进技术运用的前列,如李四光纪念馆开设有数字展厅,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的多个展览均已实现 720 度全景式网上展览,陈望道故居于 2018 年成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后,也实现了网上实景导航和 VR 步进式漫游,梁披云梁灵光纪念馆、广西第六地质队黄大年同志事迹展馆的全景 VR 也投入运用,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文创方面,多数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个别馆积极开展文创开发、设计工作,如吴孟超院士馆设有文创主题展示区,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2023 年的文创销售额实现同比增长 46.5%。观众服务方面,社会影响力大的馆观众参观量也大, 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达 118.35 万人次,陈嘉庚纪念馆达 34.58 万人次,黄兴故居纪念馆也有 27.60万人次(2021 年数据) 。一些小馆因地处乡镇、村落, 通常年均参观量仅在万人左右。 一些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近年来还积极探索丰富服务内容, 创新服务形式,致力于为观众提供多重参观体验, 如在冼星海纪念馆(澳门),观众在探索空间可获得担任指挥家指挥乐团的体验。

       二、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存在的主要问题
 
       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在总体发展态势向好,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个体之间差异较大,所处位置多较为偏远,社会影响力范围小,侨的标识和特色不鲜明等问题,主要表 现在三个方面。
 
      (一)专业力量薄弱,业务开展不全面
       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无论大馆、小馆在实物收藏、展示和社教功能等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  有:一是实物少,图片多。在尊重故居原貌的同时,展示内容挖掘不够,大量运用图片,展示的实物较少且不够丰富,研究性挖掘和拓展更是严重不足。二是展示方式单一呆板,布展设计缺乏新意,尤其是基本陈列展示时间较长,更新较慢。 临时展览的举办更是难得一见。三是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有限。讲解服务局限于人物生平概览的狭隘思路,文创开发和经营模式较为单调,文化推介和体验功能等开展不充分。
 
      (二)宣教推介主动性不够,运用新手段发挥教育作用不明显
       目前,尽管绝大多数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承担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交流基地的名号,但在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展示华侨历史、传承华侨文化和弘扬华侨精神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并不显著。一是陈列和展览中, 由名人折射反映出华侨群体的风貌乃至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线索挖掘不够、展示不清晰。二是处于偏僻地区的馆,除了本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开展党日活动、思政教育外,前往参观的普通游客很少,即便处于旅游景区的馆也少有人知。三是 开展社会教育的内容不够丰富、方式不够新颖、 手段不够多样,尤其在当今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对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技术应用的意识不够强,在实践中的运用效果也差强人意。
 
      (三)尚未形成“侨”字号内部合力,与主流文博业界的有效链接不够充分
       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管理归口不一、规模不一、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分布较为分散, 相互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网络。不仅在华侨专题下和地域内没有形成合力,而且也尚未 与文博主流行业建立起有效的链接。作为全国名人故居、纪念馆联盟的中国博协名人故居专委会和中国博协纪念馆专委会两大专委会,仅有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3 家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为名人故居专委会成员单位,仅有陈嘉庚纪念馆 1 家华侨名人纪念馆为纪念馆专委会为成员单位。作为全国性华侨博物馆联盟的中国博协华侨博物馆专委会,目前有 29 家成员单位,10 家联系单位,其中仅有 7 家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与国内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数量约占华侨、涉侨博物馆 40% 的比重不相匹配。这反映出现有的名人故居纪念馆联盟和华侨博物馆联盟,对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整体的关注和重视不够,在提供专业服务和带动其业务工作发展方面发挥作用有限。

        三、关于更好发挥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社会文化价值的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故居遗产和文物保护利用的综合投入与资源联动
       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的保护利用既需要文旅部门的发力,也需要侨联、统战部门的重视和积极支持,同时也应鼓励与扶持海外华侨华人社团等民间团体组织积极参与到保护华侨  文化遗产的事业中来。此外,由于华侨名人故居、 纪念馆的保护利用与地方文旅发展,乃至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因而相关议题也是各地侨联参政议政的契机。各级侨联可以通过“人大”“政协”等建言献策渠道,推动地方文旅部门对于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的保护利用给予更多关注和投入。同时,也通过名人故居、纪念馆的保护利用,来拓展侨联工作、统战工作的社会  资源横向、跨界联系面。
       就保护方式而言,对一些华侨名人故居除单纯挂牌保护, 或以建立纪念馆、博物馆的形式进行保护利用外,建议将一些重要的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纳入当地“文化亮点”的规划,可在其周围建成步行街、天桥等,冠以该人物名字,突 出地域特色,既起到保护作用,也起到宣传作用。另外,应注重在保护故居建筑遗产的基础上,将其进行全方位的展示体现其所承载的华侨文化内涵,真正发挥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作为华侨历史文化精神情感寄托的感召力。
 
      (二)通过加强人物研究,提升基本陈列水平和促进展览体系建设
       “纪念馆基本陈列是围绕一个时期、一个人物或一个事件来反映某一个主题,在陈列上要注重重点与非重点的区分,各个环节要协调,张驰有度。”[7]想要提升基本陈列水平,从而促进展览体系建设,一是加强人物研究。华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或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自身可以华侨名人及关联大事件纪念周年为契机,通过与地方侨联、地方高校和研究机构及文旅部门联合举办当地华侨名人的研讨会,丰富相关人物文献资料及实物的搜寻线索与策展思路,等等。特别是要鼓励和促进对于著名侨领、华侨革命先辈、著名华商、海外归国科学家等不同类型人物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多重视角的叙事和策展,真实地展示人物的时代形象与永恒的精神价值,展现人物独特的生活轨迹和人格魅力,从而增强对观众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二是持续改进优化。加强对基本陈列展览的改陈,以不断改进和发展的新思路,推动围绕基本陈列的专题展览体系建设,持续激发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的活力,同时注重在内容设计与内 部展示空间相结合、形式设计与外部所处环境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三个结合”中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提升社会教育与服务水平。
 
     (三)深入发掘华侨名人在爱国主义、红色教育等方面的精神内涵,积极参与新时代“主旋律”宣传
       一是要与时俱进地密切结合新时代主题宣 传。许多华侨名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年代距离我们当下生活时代久远,因而弘扬华侨名人精神要与“主旋律”宣传和时代意识相结合,拉近华侨名人与当代观众的距离,展现华侨名人的现实意义,特别要注重发挥名人故居、纪念馆在新时代爱国主义和红色传承方面的教育作用。二是通过积极申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思政课”教育基地等,将不同社会需求转化为多种资源,深入发掘华侨名人在爱国主义、红色教育等方面的精神内涵,制作不同主题的宣传片或教学视频,不断扩大社会联系面和影响力,同时发挥好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在新时代对侨界群众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三是组织或参与更多主题文博活动, 依托各地特有的侨人、侨事与侨物,与地方侨联的海外联谊、文化交流工作相结合,增强优势互补。如与地方侨联联合举办主题夏(冬)令营、 文化寻根或研学之旅、致敬先辈的传统技能展示等活动,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顺应并融入到让 文物“活起来”的趋势中,让名人故居、纪念馆不断适应和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文化精神需求。
 
     (四)进一步与华侨文博和主流文博业界形成合力
       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作为一个群体可以联合的力量有五个方面:一是与该故居、纪念馆在人物或现象上有密切关联的群体的纪念馆,如个人纪念馆与群体纪念馆,最典型的如李四光纪念馆与“两弹一星”纪念馆;二是与该故居、纪念馆处于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地域发生关联事件的纪念馆,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黄兴故居纪念馆与辛亥革命纪念馆;三是华侨博物馆联盟,目前主要有中国博物馆协会华侨博物馆专委会、广东省博物馆协会华侨博物馆专委会,应更多吸收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加入;四是国内的纪念馆联盟,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挂靠单位的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委会、徐悲鸿纪念馆为代表的“8+” 名人故居纪念馆联盟等。与每一方面的力量都可就探讨名人旅外经历对自身成长的影响、与地域环境的互动以及在新时代更好发挥名人故居、纪念馆在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及相关主题联合策划论坛、共同举办展览、组织学术出版、文创开发等活动。五是新闻媒体、出版社,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先后于 2018 年、2022 年与《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起组织过“百年侨领”和“百年航程  有侨精彩”专栏,与中国华侨出版社正在合作推出《为了理想之中华—红色征途上的侨人、侨事与侨物》 一 书,在宣传华侨名人事迹的同时,也起到了吸引更多人关注各华侨博物馆收藏、展示内容的效果。
 
     (五)以文旅融合为契机,继续加强文化交流和联系侨界群众的作用
       近年来,文旅融合是有关部门着力推进的主要工作目标之一。地方侨联一方面应积极敦促、协助、参与当地文旅部门等单位共建华侨 名人故居、纪念馆,弘扬华侨文化遗产价值, 扩大社会影响力,发挥文化交流和联系侨界群众作用,通过联合名人故居、纪念馆组织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不断提升侨联工作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应 利用好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等平台的品牌效应,积极推动将更多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纳入这两个品牌,在借力侨联工作和统战工作促进华侨名人故居、纪 念馆保护利用的同时,助推侨联工作和统战工作进一步凝聚侨心侨力,汇集侨智侨识,特别是在唤起华侨新生代对故土情感和民族意识方面,通过增进对地域文化和中华传统的认同, 强化海内外侨界的文化共识和精神共鸣。华侨文博业界也可借助各级侨联、统战系统、文旅部门、地方史志等方面的力量,建立与名人故居、纪念馆相配套的华侨名人资料数据库, 以 便让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在收藏、研究、展览、社教等方面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华侨故事、 传播好华侨声音。
 
     (六)更好地配套地方特色文化旅游,助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名人故居纪念馆的发展不仅仅是其功能不断齐备、完善的过程,更是其不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并与之互动的过程[8]。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具有明显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 价值,因而同样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原生资源,对这一资源更好地保护利用,有助于进一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就服务经济建设而言,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的保  护、利用一方面能够助力城市扩大交际圈,发挥名人效应,吸引更多海外侨胞回乡投资创业。另一方面,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通过旅游业带动的地方经济发展,也会更加重视对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的保护、利用,从而形成文物、文化遗产促进旅游,旅游业发展又反哺文物、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良性循环。侨联工作、华侨文博工作也应当积极主动地支持和协助地方文旅部门,让华侨名人故居、纪念馆成为越来越多人全面深入了解当地历史文化、风土民情以及发展现状的窗口和名片之一,进而对华侨历史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和传播的价值和意义产生更广泛的共鸣。这也是侨联工作、华侨文博工作与文旅及其他相关部门工作密切结合,通过凝聚侨心,助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传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基础和目标。(作者白婧、程希,原文载《博物馆管理》2024年第1期)
 
注释:
[1] 参见全国博物馆年度报告信息系统:http://nb.ncha. gov.cn/museum.html。
[2] 根据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成员名单以及网络信息检索整理。
[3]《中国侨联与国家文物局签署合作协议 加强涉侨文物保护利用》,https://rmzxb.com.cn/c/2022-09- 21/3207397.shtml,2022年9月21日。
[4]《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简介》,https://www.sunyat- sen.org/portal/list/index.html?id=2。
[5]《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公布140 家单位入选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2/0531/ c1004-32434744.html,2022年5月31日。
[6] 参见中国侨联官方网站:http://www.chinaql.org。
[7] 朱薇:《纪念馆陈展探析》,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中国纪念馆研究》2016年第2辑,北京出版社,2016年,第86-92页。
[8] 余洋:《发扬优良传统、深植近代主题、助力红色文化:略论名人故居与红色纪念馆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钱奇主编《利用、发扬、传承:近代名人故居与红色纪念馆管理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7-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