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类博物馆,旨在保护、开发、利用华侨历史文化遗产,传播、弘扬华侨历史文化与精神,涵盖以华侨为题材的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为行文方便,本文所称“华侨”,系华侨、华人、归侨、侨眷的总称),属于以人物群体为主题的行业博物馆。华侨类博物馆肇始于被毛泽东赞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带领华侨、侨界人士以及海外侨资公司于1956年筹建、1959年落成开放的厦门华侨博物院,其后由于历史原因陷入停顿,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广东、福建重点侨乡为代表,黑龙江、北京、江苏、浙江、云南、海南等地陆续有华侨博物馆建成或在筹建中,全国的华侨类博物馆(包括正在筹建的)有四十家左右。目前来看,中国华侨博物馆事业已呈现出规模化、系列化的发展态势,以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在中国博物馆界独树一帜、绽放异彩。2011年中国博物馆协会华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以及2014年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的落成开馆,在中国华侨博物馆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国内华侨类博物馆主要有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厦门华侨博物院、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中国客家博物馆、广东华侨博物馆、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中国留学生博物馆、南通华侨博物馆、单声珍藏文物馆、黑河旅俄华侨(旅苏、俄留学生)纪念馆等等。
一、华侨类博物馆文博出版概况
为保证研究的可行性,笔者采社会公众所能见到的近十年来华侨类博物馆编辑出版的图书,即华侨文博出版物作为研究样本,特制此表:
表一:华侨类博物馆图书编辑出版概况(2007-2016)
序号 |
书名 |
类型 |
编著者 |
出版社 |
时间 |
1 |
潮汕侨批文化图片巡览 |
图集 |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侨批文物馆 |
公元出版有限公司 |
2007 |
2 |
《华侨博物院藏品精华》 |
图集 |
华侨博物院 |
文物出版社 |
2009 |
3 |
《侨德如山——广东华侨博物馆陈列》 |
图集 |
王明惠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2011 |
4 |
《足音: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1996-2012》 |
图集 |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 |
- |
2012 |
5 |
《赵泰来捐赠藏品集》 |
图集 |
广东华侨博物馆 |
- |
2012 |
6 |
《中山华侨历史文物图集·第一辑》 |
图集 |
中山华侨历史博物馆筹建办公室
中山市博物馆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2012 |
7 |
《华侨故事——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展览巡礼》 |
图集 |
廖振名 |
岭南美术出版 |
2013 |
8 |
《侨博之光——纪念广东华侨博物馆开馆5周年》 |
文集 |
王明惠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2014 |
9 |
《陈嘉庚纪念馆社教丛书·侨之魂 华之光·陈嘉庚与南侨机工》 |
文集 |
陈嘉庚纪念馆 |
文物出版社 |
2014 |
10 |
《陈嘉庚纪念馆社教丛书·凝固的历史 永恒的精神(嘉庚建筑)》 |
文集 |
陈嘉庚纪念馆 |
文物出版社 |
2014 |
11 |
《陈嘉庚纪念馆社教丛书·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陈嘉庚生平事迹)》 |
文集 |
陈嘉庚纪念馆 |
文物出版社 |
2014 |
12 |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藏品图录(开馆专辑)》 |
图集 |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
文物出版社 |
2014 |
13 |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馆纪念特刊》 |
文集 |
李卓彬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2014 |
14 |
《侨艺萃珍——华侨大学四端文物馆藏选集》 |
图集 |
卫红等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2014 |
15 |
《来自侨乡的红色记忆——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展示录》 |
图集 |
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2015 |
16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华侨华人》 |
图集 |
中国博物馆协会华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
文物出版社 |
2015 |
17 |
《中山华侨历史文物图集》(第二辑) |
图集 |
中山市博物馆
中山华侨历史博物馆筹建办公室 |
- |
2016 |
18 |
《华侨博物馆与华侨华人研究》 |
文集 |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2016 |
19 |
《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孙中山与华侨华人”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
图集 |
泉州华侨历史学会 |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 |
2016 |
通过对上表进行梳理、分析,可知近十年来华侨类博物馆的文博出版呈现如下特点:
1.新建馆开启华侨类博物馆对文博出版的重视。十年间华侨类博物馆文博出版物总数为19册,涉及10个博物馆,其中6个属于新建馆,出版物数量为11册。新建馆数占总馆数60%,且成立时间尚短,但出版物数量仍占比达57.9%。
2.代表性博物馆发挥文博出版主力军作用。十年间出版物数量由多至少依次排序为,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4册,广东华侨博物馆3册,陈嘉庚纪念馆3册,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2册,中山华侨历史博物馆2册,其余馆均为1册。2017年,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又将编辑出版文创素材作品集和专题藏品集新作两部,分别是《异彩与变幻——侨风侨情装饰画创作集锦》和《从烟画看近代华侨企业文化——金正琥先生涉侨烟画收藏鉴赏》。
3.逢重大纪念活动掀起文博出版高潮。十年间,除却2008、2010年无出版物外,自2011年开始,华侨类博物馆每年都有出版物问世,且在2014年纪念陈嘉庚诞辰140周年之际形成一个小高潮,不仅有陈嘉庚纪念馆出版的纪念陈嘉庚社教丛书3册,是年落成开馆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的开馆特刊、藏品集也一齐问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华侨华人”是在中国博物馆协会华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倡议下,由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广东华侨博物馆、泰州单声文物珍藏馆等7家单位于2015年合力举办的大型主题巡展,其配套展览图册也随即出版。
4.与时俱进的文博出版选题策划理念。近十年的华侨文博出版物几乎涵盖了博物馆传统出版物的各色门类,在已有工作基础上,亟需创新发展理念。2016年5月16日,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入选全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首批试点单位。以此为契机,该馆早于2012年筹建之初诚邀美术专业人士创作的一批体现华侨文化、华侨元素的装饰性绘画作品,在已运用于馆舍装饰风格的布局和建设后,又有了新的用武之地。2017年,该馆对此批作品,按人文习俗、自然珍奇、风物特产和侨史寻踪四个部分分类编排且配以文字说明后,编辑出版的装饰画集锦,实属开华侨类博物馆业内文创出版物先河之作。
二、文博出版于华侨类博物馆建设之作用与价值
近十年的华侨文博出版,时间连续,门类齐全,初成体系,与时俱进,体现出华侨类博物馆对文博出版工作的重视和开拓作为,究其缘由,在于华侨类博物馆清楚地认识到文博出版在博物馆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和体现的价值。
(一)文博出版助于华侨类博物馆日常业务工作的提升和完善
1.藏品管理工作的升级。藏品图集的编辑出版,本身就是藏品征集、鉴选、编目、登记工作的进一步升级,再经一番文字性地梳理、归纳和分析,将华侨类博物馆丰富的馆藏得以较为生动直观地呈现于公众面前。这一过程,磨练、检验了藏品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且又通过撰写藏品文字说明,进一步加深了对藏品本身的认识和了解。
2.藏品征集工作的样本。藏品图集本着全面反映馆藏藏品种类的原则,以时间为序并兼顾藏品之间的关联性,对馆藏精挑细选后编录,将华侨文物的类型、特点和范围向广大华侨华人和读者进行展示,让大家对华侨文物有一个直观认识,以利于以后的藏品征集工作。鉴于华侨文物藏品的特殊性,尤其是其标准界定的复杂性,对于广大被征集者或潜在的被征集者来说,学理性的论述恐怕远不如一份份生动具体形象的藏品图集作为样本来得便捷有效。
3.展览陈列工作的创新。展览图集的编辑出版是对展览的缩影和纪念,是博物馆建设发展史上一份宝贵的档案。编辑出版的过程,亦是展陈工作人员对该展览工作的重温和总结。笔者曾设想,展览图集若想与展览在同一时空节点推出,需使其编辑出版配合展览统筹策划、宣传推广、形式设计、讲解传播、社会教育等工作的全过程,并将相关工作内容落笔成文,使得展览图集真正成为展览图片的有机配合、有益补充和有力延伸,使极具纪念意义的特展多维度、立体化、层次性地呈现于受众面前,将极大地丰富展览的内涵,拓展展览的影响力,从而打开展览陈列工作的新思路。
(二)文博出版是华侨类博物馆科研能力建设的引擎。
1.开创“华侨博物馆”研究领域。华侨类博物馆借助文博出版开创了“华侨博物馆”这一研究领域,吸引相关学者展开探讨。狭义的华侨博物馆研究,内容包括华侨博物馆的性质、功能、目的和规律的研究,华侨类博物馆的历史发展定位以及华侨博物馆社会责任、与社会的关系、对社会发展的参与等等;而广义的华侨博物馆研究内容,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与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合编的《华侨博物馆与华侨华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的目录中,得以系统呈现,包括“华侨博物馆研究”、“华侨文物研究”、“涉侨展览与跨文化研究”等。相关研究成果依托华侨类博物馆编辑出版的学术类图书得以展现,并在日后引起更多侨界、学界、文博界对华侨博物馆研究的关注和探讨。
2.开展华侨文物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文物藏品是博物馆的生命,文物藏品类图书是文博出版物中的主角。华侨类博物馆的独特性由华侨文物藏品的独特性加以体现,华侨文物有着社会存量大、分布地域广、载体形态多、人文价值高(内涵丰富)等特点。一直以来,就华侨文物的鉴选、分类、定名及定级参考标准,以及华侨文物的征集方式等问题,相关专家学者和众多业内同仁在理论和实践上均表现出极大的探索热情。文物藏品图集在为华侨文物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真实个案的同时,也以其理论研究的成果为指导,对日后如何进一步探索开展文物藏品工作不无裨益。
3.开展专题藏品研究和藏品研究的体系化建设。在基本馆藏图集的基础上,专题藏品图集的编辑出版,有多种分类方式,或就某位爱国华侨的捐赠,或就华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某一领域某个方面,或结合时政中重大人物、事件周年纪念等等,对以上某一类藏品展开专题性的整理并汇编成册,均可视为专题藏品图集。藏品图集能够为华侨华人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物”的形态的一手资料,而编辑出版专题藏品图集,则帮助藏品研究人员依托集中拥有的某一类一手资料,提供且可能确立了研究选题。譬如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即将于2017年内出版的《从烟画看近代华侨企业文化——金正琥先生涉侨烟画收藏鉴赏》,在对中国近代由华侨资本经营的最大一家民族卷烟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利器,与英美垄断经营顽强抗衡的发展史,以及围绕烟画收藏展开相应研究的基础上,将该馆收藏之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出品的烟画进行分门别类的集中展示,以供读者在品鉴烟画这一极具历史沧桑感、折射丰富文化内涵的民间“百科全书”的同时,增强对华侨以实业救国的爱国精神的体悟和认知。该书可视为该馆专题藏品研究之创举。这种带有研究性质的专题藏品图集的编辑出版,打开了华侨类博物馆藏品研究工作的新思路。
事实上,依托丰厚的馆藏资源,在统一的规划与指导下,藏品工作人员可以在服务建馆目标,结合工作计划,挖掘个人兴趣等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专题藏品研究,组成一支较为完备的研究团队,形成体系化的研究成果并结集出版,从而有力地提升该馆的科研能力。
(三)文博出版是华侨类博物馆树立学术影响力的捷径
通过编辑出版学术类图书,华侨类博物馆得以与华侨华人和博物馆领域的专家学者建立联系,拓展人脉,扩充资源,参与乃至组织华侨华人与博物馆相关领域的学术对话,树立起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华侨类博物馆对学术能力建设的重视,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建成后更为突显。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馆纪念特刊》一书设置有“学者论侨”、“博物馆与华侨史学术研究”两大学术栏目。借编辑出版该书的机会,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授予一批学者为“侨博学术委员”,建立起“侨博专家库”。该专家库有四个特点:一是多学科化,涉足华侨华人史、东南亚史、国际关系史、中外关系史、博物馆学等领域;二是跨学科化(属于、关于或涉及两门或多门学科)、跨文化(在具有两种及其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三是学术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探讨并重;四是学者的学术层次呈梯队式结构,既有资深的学界权威,又有成长中的中青年骨干。该专家库在该馆的建设与发展中,积极地发挥了智库的作用。
2015年11月,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联合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组织举办的“华侨博物馆与华侨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其研讨会学术论文集《华侨博物馆与华侨华人研究》也于2016年8月顺利出版,台湾国立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国际客家研究中心,有感于《华侨博物馆与华侨华人研究》对其校台湾史与客家研究及教学贡献甚深,特向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颁赠感谢状。见图1:

图1:台湾国立交通大学颁赠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的感谢状
2017年,在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强国”的战略背景下,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与广西防城港市文化委员会联合主办,由北部湾海洋文化博物馆(防城港市博物馆)承办的“海丝寻踪——华侨华人与海洋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10月如期召开,会后,该研讨会的研究成果也将以学术论文集的形式出版问世。
组织、举办学术研讨会以及编辑出版学术类图书,使得华侨类博物馆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的带动下,对华侨华人以及博物馆领域的研究愈发重视起来,一些研究成果在编辑出版的图书中得以留存,借以传播,并再度引起新的关注和重视,助力华侨类博物馆走得更远更好。
(四)文博出版助力华侨类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教育功能的实现
社会教育是博物馆题中要义。华侨类博物馆以保护、传承、弘扬华侨华人历史文化为主题,而该领域知识的专业性,使得人们对其认识保有进一步丰富和深化的空间,同时稍显遗憾的是,社会公众,尤其是侨乡以外地区的公众与华侨华人历史文化的接触渠道相对较为匮乏,对于这类群体中无法亲临博物馆的人来说,华侨文博出版物则以一种跨越时空的媒介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传播华侨华人历史文化的作用。当然,客观上也对华侨类博物馆起到了宣传作用,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实际上,行业文化,尤其是华侨华人历史文化的内容本身对于博物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基于华侨华人历史跨度长、移居地域广、华侨华人群体的社会角色或阶层多样,使得该内容有着外延广大,内涵丰富的特点,这一特点的优势在于:一是与一般公众的知识储备多有契合,大部分人都能在其中找到或多或少的兴趣,二是是华侨华人在生存、发展和壮大历程中,所展现的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勇气胆识、不忘桑梓的爱国情怀,能最大程度地触动、感动,乃至激励、激发公众;三是华侨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贡献,决定了其往往能与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纪念活动相关联,举办特展,从而顺利地走进公众的视野。
2015年9月3日是中国首个法定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中国博物馆协会华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若干成员单位,共同主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华侨华人”大型图片巡展,该展览连同配套出版的同名画册,将中国和世界两个视角交汇融合在一起,以清晰的脉络全面展示了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积极参与和英勇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悲壮历史概貌。该展览中很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属于首次亮相,收获多方称赞。事实上,无论是配合纪念活动的社教丛书还是展览图册,在抓住时机不遗余力地宣传著名爱国侨领以及广大华侨华人的历史功绩的同时,也卓有成效地实现了华侨类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教育功能。
文博出版的首要宗旨在于社会效益,文博出版在有力支撑华侨类博物馆收藏、研究、展陈、社教能力建设的同时,也帮助其更好地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体现了其存在和发展的社会价值。同时,在博物馆理论研究体系的建构过程中,文博出版也应成为其中的重要课题,投以持续的关注和研究。笔者截稿之时,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已正式加入中国博物馆协会出版专业委员会,相信以此为契机,华侨文博出版的发展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作者:白婧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研究与交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