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承志书周恩来诗《雨中岚山》
廖承志书周恩来诗《雨中岚山》 ——老一辈领导人推动中日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罗佩玲
 

202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9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就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向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致贺电时指出,50年前的今天,中日两国老一辈领导人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重大政治决断,揭开了两国关系崭新篇章。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侨博”)珍藏的一幅书法作品“廖承志书周恩来诗《雨中岚山》”,近日被专家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作为见证老一辈中日友好往来的文物,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物价值。《雨中岚山》这首诗自1919年周恩来创作半个多世纪后,于1978年被廖承志以书法的形式传承下来交给从事外事侨务工作的郭平坦,又经过36年,郭平坦于2014年侨博开馆之际,将此件书法作品原件捐赠侨博。

 

 

廖承志书周恩来诗《雨中岚山》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藏)

 


 

日本京都岚山周恩来总理诗碑正、背面(宁一摄)

 

 

 

1979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邓颖超为日本京都岚山周恩来诗碑揭幕

 

1979年,也就是周总理逝世3年、写下这首诗60年后,中日友好人士和在日华人团体,在他喜欢的岚山脚下,共同立下了一块象征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诗碑。诗碑坐落在半山腰一个自然形成的平台上,是一块深褐色的京都特产马鞍石,状似椭圆,通高2.4米,诗碑正面镌刻着廖承志手书周恩来诗《雨中岚山》,背面镌刻着诗碑发起人名单,碑身、碑座与周围的景观融为一体,非常朴实、自然。1979年4月1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邓颖超率团访日,专程到岚山为诗碑落成揭幕。这幅廖承志书周恩来诗《雨中岚山》全文内容抄录如下:

雨中岚山

雨中二次游岚山,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到尽处突见一山高,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潇潇雨雾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娇妍。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娇妍。

敬书周恩来总理一九一九年四月五日作于日本京都岚山诗一首

                    廖承志(印章)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

 

《雨中岚山》是周恩来留学日本期间创作的诗歌,还有一首姐妹篇诗歌《雨后岚山》。诗歌中描写的岚山位于日本京都西郊,现为著名风景区。1917年,19岁的周恩来为寻求救国真理而东渡日本求学两年。1919年4月5日,周恩来旅日回国前曾途经京都岚山等地,触景生情,创作了《雨中岚山》和《雨后岚山》,将远大政治抱负蕴藏于这两首诗作之中。五四运动前夕的中国,政治形势风起云涌,思想观念激荡交锋。特别是诗句“潇潇雨雾濛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娇妍。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娇妍”,表达了青年周恩来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担忧与牵挂,与其少年时代立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一样,都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雨中岚山》是周恩来所作,却无其亲手书写的墨宝留存。1978年11月,廖承志应日本友好团体邀请书写了周总理这首诗作。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廖承志的书法传承了母亲何香凝的笔意神韵。他的行书碑帖融合、古今结合,以方笔为主。用方笔写行书,可以增加力量感、骨感,书法作品有一股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笔笔见方,传达了精准精致、顾盼生辉、和谐稳定的感觉。在字形上,虽然每个字都呈现出一定的倾斜之姿,但是倾而不倒,整体观之有造型之美。

廖承志于1908年9月25日生于日本东京,自幼受民主革命思想熏陶,名字“承志”寄寓了父亲廖仲恺和母亲何香凝的期望,希望其长大后继承革命先辈的志向,为中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周、廖两家有着深厚的交情。廖仲恺早在黄埔军校时期就十分赏识周恩来,廖仲恺遇害后,何香凝一直受到周恩来的关怀和爱护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常与何香凝、廖承志、廖梦醒来往,相处融洽。廖承志与周恩来的关系非常好,他亲切地称呼周恩来为“阿哥”。廖承志的姐姐廖梦醒和周恩来革命关系密切,她的女儿囡囡是周恩来十分疼爱的干女儿。周恩来也是廖承志非常敬仰的革命前辈,在廖承志的革命生涯中提供了许多帮助、提携和营救。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十分重视中日关系,为了驱散历史的阴云,开辟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航道,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廖承志参与对日工作期间,从民间外交入手推动中日两国交往,为中日友好往来发挥了关键作用。此件文物的捐赠者郭平坦,与周恩来、廖承志一样,也有在日本生活和留学的经历,在工作上与两位老一辈领导人有交集,为中日两国友好往来做了许多积极的工作。

郭平坦1933年出生于台湾“日据时期”台南的一个工商家庭,自幼接受两方面的教育,“一是中华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爱国爱乡等;二是科学救国、文化救国”1941年至1945年间,与家人在日本定居。1950年,考入早稻田大学法学部学习国际法专业。在日本留学期间,主动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著作,经常参加进步学生活动,成为留学生组织的骨干。1953年11月,郭平坦以旅日华侨留学生同学总会副主席兼东京同学会主席的身份,作为旅日留学生代表,乘船护送战争期间被抓到日本做劳工的工人和留学生返回新中国,这也是他首次返回祖国大陆

在北京期间,郭平坦亲眼目睹了中共党员守法奉公为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他为新中国朝气蓬勃的新景象所震撼。他还见到了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以下简称“中侨委”)主任何香凝和副主任廖承志,并受邀至金鱼胡同和平宾馆参加晚会,与中侨委党组成员会面。又恰逢中侨委第一次侨务扩大会议召开,郭平坦以留日华侨学生代表的身份受邀进入中南海参会。此次会议共有412名海外华侨代表参加,何香凝、廖承志等人会上作了重要报告,号召国外华侨团结起来,爱护祖国保卫自己的正当权益。《东京华侨会报》、《中国留日学生报》等进步报刊也对中侨委第一次侨务扩大会议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并全文刊发了会议报告。在亲耳聆听何香凝、廖承志等人的重要报告后,郭平坦心情十分振奋,当时就下定决心日后要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回国参加建设强大的祖国,解放台湾。

 

1954年1月1日《东京华侨会报》(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藏)

 

 

 

1953年11月25日第79号《中国留日学生报》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藏)

   

1953年日本归侨郭平坦在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侨务扩大会议上

佩戴的出席证、证件(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藏)

 

 

1953年何香凝邀请郭平坦参加金鱼胡同和平宾馆晚会的邀请函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藏)

 

1956年,23岁的郭平坦成为中国留日同学总会主席。也是在这一年,时任中侨委主任的廖承志给郭平坦写了一封亲笔信,鼓励和号召旅日华侨留学生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郭平坦收到信后非常激动,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作出了带领全家回到祖国北京的决定。回国后,他被分配到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其间,他从事翻译工作,曾担任周恩来总理接待日本来宾的翻译。1972年,郭平坦被借调到外交部参加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工作。在外交部工作期间,曾参加农业部中日渔业协定谈判,接待日本来华访问的各种代表团。1975年,调入中国旅行社总社,担任亚非处副处长,重点接待来自日本的台湾同胞。1978年,外派驻日本大阪总领事馆领事,分管侨务工作。侨务领事的工作对他来说是得心应手的,他曾久居日本,精通日语、熟悉环境。在日期间,他广泛接触台胞、侨胞,不仅为我国侨务工作、统战工作呕心沥血,也为中日友好往来,开展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作了大量工作。

1978年8月12日,中日两国缔结和平友好条约。9月6日,日本京都的三个友好团体(日本国际贸易促进会京都总局、京都日中科学技术者交流协会、日中友好京滋奈经济交流协会)的负责人联合倡议在京都建立一座周总理诗碑,得到了京都各界人士的热烈支持。1978年10月22日,应日本政府的邀请,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抵达东京,对日本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并出席互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仪式,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首次访问日本。廖承志作为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和刚刚恢复成立不久的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的身份陪同访问,见证《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交换的过程。10月27日,日本国际贸易促进会京都总局局长吉村孙三郎在晚宴上请廖承志书录周恩来撰写的诗文,廖承志当即愉快表示接受。几天后,廖承志将自己书写的周恩来诗《雨中岚山》书法作品交给时任中国驻日本大阪总领事馆侨务领事郭平坦,表达了对中日两国友好往来的殷切期盼和良好祝愿。

在邓颖超为诗碑揭幕20多天后,1979年5月7日至6月7日,廖承志、粟裕率领中日友好之船代表团访问日本,掀起了邓小平、邓颖超访日之后的再一次高潮。此次访日,廖承志专程来到岚山参加周恩来诗碑的纪念活动并在诗碑前手举诗碑建设委员会制作的铸有周总理头像的银质纪念碑留影。

 

1979年5月,廖承志、吉村孙三郎、粟裕(左起)在周恩来诗碑前合影

 

《雨中岚山》诗歌的产生及其书法作品的传承,体现了中国老一代领导人和外事侨务工作者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是他们情谊的见证,更是中日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周恩来、廖承志等老一辈领导人以及郭平坦等外事侨务工作人员为新中国的外事工作、侨务工作,特别是中日两国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日关系起伏变化,作为重要的历史见证物,侨博“廖承志书周恩来诗《雨中岚山》”的历史意义和文物价值越显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