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任新西兰总理在中国新年会上第一次向早期华人道歉的有亲笔签名的英文演讲原文
2002年2月12日
纵29.7厘米 横21厘米
质地:纸
1851年由于在澳洲南部发现了黄金,全世界掀起了第二次淘金热。由于金矿的发现,作为殖民地的新西兰吸引了大量世界各地移民,其中也少不了中国劳工来到这座“新金山”。然而随着华人移民的不断增加,排斥也随之而来。中国人干的是最艰苦、最没人愿意干的活计,工酬却仅仅是白人的一半。虽然他们吃苦耐劳的品德令欧洲白人惊讶,但也引起一些白人嫉恨和不满;他们担心白人工人的就业机会会减少,生活水平会下降;担心有色人种与之通婚会导致血统混乱,进而影响所谓民族血统的“纯洁性”。
为实现部分新西兰人“全白新西兰”的梦想和限制华人进入新西兰,新西兰政府于1881年施行人头税政策。这是一项只针对华人明显带有歧视性的法律。开始时,人头税规定每个进入新西兰的华人需要向政府交纳10英镑的“入关费”,而1896年,该人头税已经涨到100英镑,随后政府加强客船运载华人的限制,但是华人依然采取各种办法进入新西兰。到了1905年,所有限制华人来新西兰的方法都已经不起任何作用,当时的总理Richard JohnSeddon决心解决华人增加的问题,提出“再加100镑也不惜”的言论。人头税政策直到1944年才停止。从1881年华人入境法颁布一直到20世纪中叶,新西兰政府对华裔移民实行了一系列歧视性政策,包括向华人强征人头税、限制华人入境人数与剥夺入籍权利等,给华人及其家庭带来了种种困难和伤痛。
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劳动和努力,新西兰华人为当地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逐渐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同时随着华人社群的壮大与多元文化政策的推行,在华人的推动下,新西兰政府时任总理海伦·克拉克在2002年中国新年会上向由于征收人头税和其他政策而遭受歧视的华人作出了公开道歉。杨金游等华人代表在会后请海伦·克拉克总理在她的中英文讲演稿上签名。在2004年,新西兰政府再宣布,拨出500万元资金,成立华人人头税遗产基金会,以资助新西兰华人历史研究、保护华人文化和语言、提高公众对少数民族多元化的认识等工作。
2008年4月,经新西兰华人的热心人士组成中国华侨博物馆工作组联系杨金游先生,将这一见证新西兰华人建设当地、融入当地并为当地主流社会理解和接受的里程碑性的重要文件捐赠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