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侨团
1.檀香山“四邑会馆”创馆会旗
 


       年代:1897年
       尺寸:纵143厘米,横271厘米
       材质:绸布
       来源:美国檀香山四邑会馆捐赠
       收藏机构:江门市博物馆

       四邑会馆成立于1897年,是美国檀香山(今夏威夷)著名的华侨社团组织。邑是县、县城的意思,四邑指的是广东省的四个县:新会、开平、台山、恩平。四邑是全国著名的侨乡,祖籍四邑的华侨华人遍布世界各地。四邑会馆以服务社群,造福桑梓,帮助会友找寻工作,奖励教育,促进社会公益,对会员赠医施药等为宗旨,为早期海外华侨在侨居地生活提供了贴心的帮助。这面会旗是该会馆成立以后使用的第一面会旗。
       该面会旗由檀香山四邑会馆向江门市博物馆捐赠。


2.郑藻如题“香邑会馆”描金木牌匾





       年代:1881年
       尺寸:长284.5厘米、宽66.5厘米、厚4.5厘米
       材质:木质
       来源:美国旧金山阳和会馆捐赠
       收藏机构:中山市博物馆

       这是1881年清政府第二任驻美公使的郑藻如为美国旧金山阳和会馆题写的牌匾。该牌匾以黑漆为底,刻出描金阳文“香邑会馆”四字。落款为右刻“光绪辛巳年葭月”,左刻“二品衔郑藻如书”,并有“臣郑藻如”及“玉轩”的印章。牌匾字体浑厚庄重,木刻精美。
       郑藻如(1824—1894年),字志翔,号豫轩,又名玉轩。香山(今中山)濠头乡濠头村人。清代光绪四年(1878年)任天津津海关道。光绪七年(1881年)以三品官衔大臣出使美国、日斯巴尼亚(西班牙)、秘鲁三国。郑藻如在任三国大使期间注意保护华工及维护华侨利益。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停止华工入美20年的排华法案,郑藻如向美国总统提出抗议,要求否决这一法案;后该法案虽改为有效期10年,但他仍不罢休,继续多次交涉,结果美国政府同意三点:一、华工返国所需证明可由中国领事馆签发,以便华工仍可回美;二、准许往返古巴的华工经美国过境;三、中国可在纽约设立领事馆。1885年9月,美国怀俄明州的石泉镇矿区发生暴力驱逐华人事件,郑藻如查清华工被杀害、受伤及损失财物情况,最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照数赔偿。1884年,秘鲁有华工约20万人,大多数受雇于大农庄,或从事修建铁路、掘挖鸟粪等苦工,其每日工作时间长、工资少、饮食居住条件恶劣,还经常受到责罚,饱受虐待。郑藻如经过调查后与秘鲁官方交涉改善,并在首都利马集款创办“通惠局”;又在夏威夷创建中华会馆,以及解决华工与家人通信寄款、互帮互助、排除纠纷等问题。郑藻如出使美、西、秘三国共四年,光绪十二年(1886年)四月因病请辞,离美归国,回故里定居,直至终老。
       阳和会馆于1852年在旧金山成立,是一个主要由来自广东香山、东莞、增城、博罗等地的华侨组成的团体组织。该社团以增进旅美同乡福利、从事慈善、服务侨胞为宗旨,是时至今日依旧活跃于当地的传统华侨华人社团之一。
       该藏品由美国旧金山阳和会馆于2011年6月18日捐赠给中山市博物馆。


3.“旅檀隆都从善堂”会员证书



       年代:1925年
       尺寸:长26.5厘米、宽31.5厘米
       材质:纸质
       来源:冯源(HAVRY WONG)先生捐赠
       收藏机构:中山市博物馆

       该藏品是旅檀隆都从善堂颁发给广东中山籍华侨黄伍寿的会员证书,颁证时间是中华民国十四年十一月五日。证书上有旅檀隆都从善堂的会馆建筑缩略图,左右两边附有五色旗和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下方有当时会馆总理刘水、书记余君武等人的手写签名,左下方有该会馆的圆形金属色印章。该文件是檀香山(今夏威夷)香山(今广东中山)籍华侨加入隆都从善堂并参加该社团活动的证明文件,对于海外华侨华人社团研究具有实证性的史料价值。
       晚清民国时期,旅居美国檀香山的中山籍华侨人数众多,组成的同乡社团数量很多 ,影响也比较大。檀香山近百个华侨华人团体中,至少有二十多个为纯粹的中山籍侨胞的同乡组织,其中隆都从善堂声势最大,会员达万人以上,在檀香山赫赫有名。
       在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以前,就有香山县隆都人移居檀香山。初到檀时, 人地生疏,多数人只能入蔗场打工,或作农工,或饲养鱼类,终日辛勤劳动,谋生艰难,还时常遭受欺凌。于是以隆都人氏为主,大家本着互帮互助的意愿,于1891年创立了隆都从善堂。最初几年,开展活动常借同乡人的店铺作为集会场所。1895年4月,由郑凤岐、杨沛雄、林合、刘颖芳、刘尧等人发起,买入檀香山固圭街木楼一栋,空地一段,作为从善堂会址。后随着经济充裕,从善堂又购置产业,会址迁至荷梯利北159号重建。从善堂鼎盛时期会员约有一万余人,以致会务繁荣,声势颇壮, 除日常协助有急需的会员外,还经常组织各种社会活动,捐助慈善公益,开展华文教育。
       2011年6月26日,美国华人冯源(英文名HAVRY WONG)捐赠该藏品。


4.美国西雅图“溯源堂”木牌匾



       年代:20世纪初
       尺寸:长38厘米、宽199厘米、高2.6厘米
       材质:木质
       来源:美国西雅图“溯源堂”捐赠
       收藏机构:江门市博物馆

       广东台山雷、方、邝三姓流出一源,根同枝分。三姓宗亲于1925年创立“溯源堂”,1936年建成合祠堂和学校功能于一身的台城溯源学校纪念堂。三姓宗亲遍布海外,其组织皆称“溯源堂”。
       美国西雅图“溯源堂”成立于1910年,以宗亲的名义成立堂所相互帮忙扶持。堂所最初是借用会员在金街(King Street)的居所,然后租用七街的会所长达60年,2001年通过募捐集资的方式自购溯源楼,至此实现了在会务财政方面以楼养堂。“溯源堂”在华盛顿州是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华人宗亲堂所,除维护侨胞权益,致力侨社和谐发展外,“溯源堂”一贯政治立场坚定,热心支持两岸和平统一、关注中国发展,为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牵线搭桥。在西雅图华埠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正是由西雅图“溯源堂”主导所为。
       2006年,“溯源堂”还产生了首位华人“华盛顿将军”——雷光运,这是华盛顿州对个人颁发的最高荣誉奖,这也是众多侨领中第一位获此项殊荣的。雷光运祖籍台山,于1951年从香港移民到西雅图,曾任“溯源堂”主席、顾问,带头捐款并动员家人和社会集资修建了溯源堂大楼,使得“溯源堂”有了自己的会所产业。
       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即江门市博物馆)筹建期间,西雅图“溯源堂”将该匾额捐赠给该馆。


5.檀香山“良都会馆”会旗



       年代:民国
       尺寸:长182厘米、宽125厘米
       材质:纺织品
       来源:美国檀香山北台同乡会捐赠
       收藏机构:中山市博物馆

       良都会馆是广东省中山籍华侨在美国檀香山(今夏威夷)创办的华侨社团。良都是旧时香山县(今中山市)的一个行政区域,清朝时称为良镇,在清末和民国初年,从良都移民檀香山的华侨一直持续不断。1907年,由良都先贤刘志成和几位热心乡亲为首,以联络乡亲感情,交流家乡信息,帮助有困难的乡亲及参与社会公益慈善活动为宗旨,组织起“良镇寄庐”,会员主要是从良都移民到檀香山的华侨后代。1915年,“良镇寄庐”向当地政府注册,正式组建成社团,改名为“良镇会馆”,1922年再改名为“良都会馆”。
       该藏品由美国檀香山北台同乡会于2011年6月27日捐赠。


6.新加坡“怡和轩俱乐部”红木螺钿家具





       年代:20世纪中期
       尺寸:长100厘米、宽56厘米、高54厘米(座椅)
       长42.5厘米、宽31厘米、高81厘米(几桌)
       材质:红木、大理石、贝壳
       来源:新加坡怡和轩俱乐部捐赠
       收藏机构:华侨博物院


       该套家具有座椅两张、几桌两张,主体为红木质,几桌面板为大理石。座椅素净,几桌镶嵌螺钿缠枝花卉纹及菱形纹。整体造型简练古朴。这套家具原摆放于新加坡怡和轩俱乐部,供陈嘉庚先生等侨领使用。怡和轩俱乐部为著名新加坡华人社团,是会所和社团合二为一的名称,成立于1895年10月10日,创建人为李清渊、陈若锦、林文庆等,最初经新加坡行政会议批准为免注册社团。陈嘉庚先生于1923年至1947年间连任该俱乐部总理(1930年后改称主席)。
       1928年,“济南惨案”发生,陈嘉庚先生毅然出面领导“山东筹赈会”,这是他第一次公开站出来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但怡和轩俱乐部也因陈嘉庚先生领导下的反日政治立场而于1932年被新加坡英国殖民当局勒令改为注册社团。1937年 “七七”事变爆发后,陈嘉庚先生于8月15月在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倡议组织“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筹款支援祖国抗战。1938年10月,“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正式宣告成立,选陈嘉庚为主席并设会址于怡和轩俱乐部。同时,陈嘉庚先生还被选为马来亚各区华侨筹赈会通讯处主任及新加坡救国公债劝募委员会主席。此后,怡和轩俱乐部就成为陈嘉庚先生与南洋各地侨领团结广大侨胞、组织华侨华人前赴后继支援祖国抗战的指挥部所在。期间,陈嘉庚先生除避居印尼爪哇三年多时间外,在此工作、生活直至1950年回国定居,前后长达十余年。
       这套家具留存至今,见证了陈嘉庚先生为首的南洋华侨华人为抗击日寇侵略而度过的那段峥嵘岁月,1999年由新加坡怡和轩俱乐部捐赠给华侨博物院。


7.《欢迎苏加诺总统蒞锡纪念册》



       年代:1950年
       尺寸:长25厘米、宽34厘米、厚10厘米
       材质:纸质
       来源:征集
       收藏机构: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

       该纪念册为浅黄色花纹厚纸皮封面,用红绸布条装订而成,印有“欢迎苏家诺总统莅锡纪念册”繁体黑字。纪念册共8页,第1页为苏加诺总统玉照及其亲笔签名(SUKARNO),签名时间为1950年8月4日。第2—5页(双面)为出席欢迎大会的华侨华人代表及跟随总统一同出席的军队将领、政府官员的签名(部分用印尼文书写),签名人数多达320余人。纪念册最后是分别为繁体中文和印尼文书写的欢迎辞,两篇均未署名。
       1950年4月,新中国与印尼建交。1950年8月,苏加诺总统莅临南苏拉威西省的省会望加锡视察。旅居望加锡的进步侨团特地举行欢迎大会,尤扬祖担任欢迎大会主席,致词欢迎总统的到来,并向总统赠送纪念品,苏加诺在该大会纪念册上签名。该纪念册中文签名几乎包括了当时望加锡著名的侨领,有望加锡中华总商会主席、此次欢迎大会主席尤扬祖(福建永春籍)、琼州社侨领卢鸿丰、《灵感周刊》发行人李国林、望加锡中华妇女会主席严志云、弄牙拉民主爱国运动先驱许雪玉、望加锡华侨中学校长黄海震、广东籍鲁班青年团张日简、《大众之声》编辑许忠麟、南安公会林枢纽、永春公会张金舜,永春籍实业家郑仓满,等等。
       苏家诺总统光临进步华侨组织的欢迎大会,对新中国的友善及旅居印尼华侨华人的重视可见一斑,其时代意义非比寻常。这本纪念册为我们揭示了在当时背景下印尼华侨对新中国的衷心拥护,以及对中国和印尼两国友好的热切期盼。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于1994年在永春尤扬祖故居发现该纪念册并征集。


8.“亚非会议”纪念方巾



       年代:20世纪50年代
       尺寸:长90.5厘米、宽86.5厘米
       材质:丝绸
       来源:陈嘉庚先生遗物
       收藏机构:华侨博物院

       亚非会议(ASIA-AFRICA CONFERENCE)于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又称万隆会议。会议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这十项原则体现了亚非人民为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而团结合作、共同斗争的崇高理想和愿望,被称为“万隆精神”。其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被认为是处理当代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成为建立和维护国际关系新秩序的基础。“亚非会议”是新中国走上国际舞台的第一次正式亮相。周恩来总理在会上表达了中国代表团求同存异的立场,为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
       印尼的华侨华人对于万隆会议的胜利召开也功不可没。印尼是当时华侨华人总数最多的国家,当时在印尼的华侨华人总数约有300多万。为了保证会议顺利召开,印尼华侨华人专门成立了“印尼华侨拥护亚非会议、欢迎出席会议中国代表团工作委员会”,在首都雅加达和万隆设立了分会,主要工作则是围绕会议举办地万隆来展开。万隆分会主任委员由当地侨领、万隆中华总会主席洪载德先生担任,副主任委员由印尼侨界知名人士房延凌、林仁木担任,另有21位德高望重的侨界贤达和侨团骨干出任委员。当时万隆华侨华人大约有8万人,各种侨团二三十个,侨校十多家。在该委员会的领导,万隆华社形成强大的合力,在亚非会议召开前为中国和印尼两国政府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并设立秘书、翻译、保卫、迎送、记者、车辆、住房、食品采购、洗衣、家具等小组,从衣食住行各方面为中国代表团提供后勤保障和服务工作。
       这条方巾是1957年10月13日印尼华侨甘水凤赠送给陈嘉庚先生留念的。陈嘉庚先生去世后,华侨博物院将它与陈嘉庚先生的其他遗物一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