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马来亚华侨使用过的淘锡用具
       19世纪中期,马来亚发现大量锡矿矿藏,淘锡热潮由此兴起。当时的中国,正值鸦片战争战败,国门被迫打开,人民生活普遍艰难。广东、福建等地兴起了移民海外的务工浪潮,其中部分华工进入马来亚,投入锡矿的开采、冶炼与锡器制造。锡矿床大多分布在河流沿岸,采锡有铁船法、沙泵法、矿井法、琉琅法等,琉琅法是最原始的方法。洗琉琅就是淘洗锡矿砂。洗琉琅者多为女子,跟随丈夫到海外,直接参与淘锡劳动,被称为“琉琅女”。锡矿砂又称“锡米”,淘洗锡米的“琉琅女”手持琉琅盆,头顶烈日,打着赤脚,弯腰劳作,收入微薄。琉琅盆是早期华侨妇女参与艰辛锡矿开采劳动、促进东南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证。
       所谓琉琅一般是用黄楠木制成的形状似锅的凹形木盆,也有的用椰壳或木材挖琢而成,与形状同样似盆、底部用金属编织而成的筛子配套组成淘洗锡矿砂的工具。淘洗锡矿砂时,“琉琅女”站在水中用琉琅摄取随水流而下的锡矿砂,然后持琉琅盆来回摇晃,待锡米沉淀后取出,再用筛子进一步过滤杂物来获取锡米。

1.广东华侨博物馆



       年代:近代
       尺寸:口径50.5厘米、高11.0厘米
       材质:木材   
       来源:吴德芳先生捐赠
       收藏机构:广东华侨博物馆
       该藏品由马来西亚侨领吴德芳于2011年2月28日捐赠给广东华侨博物馆。
2.中山市博物馆



       年代:晚清至民国时期
       尺寸:琉琅口径55厘米、高12.4厘米
       筛子上口径25.8厘米、下口径20.4厘米、高5.6厘米
       材质:木质、金属
       来源:胡万铎先生捐赠
       收藏机构:中山市博物馆

       该组藏品由马来西亚华人胡万铎先生于2013年11月28日捐赠给中山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