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南侨机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沿海的大量工厂搬迁到了中国西南的云南昆明以躲避战乱,此地也因此成为抗战的大后方。鉴于当时的中国军工生产能力不足,飞机、坦克、卡车等重型装备武器及燃油等主要依靠国际援助或从国外购买。为了抢运国际援助和从国外购买的军需物资,国民政府于1937年底拨款200万元,由云南省主席龙云负责,组织20万民工和200名工程师,耗时9 个月紧急修建了滇缅公路。1938年10月,滇缅公路运输管理局成立,负责全长959.4公里路段的管理维护。负责运输业务的则主要是“西南运输处”,即“军事委员会西南进出口物资运输部经理处”,又称“西南运输公司”。1938年12月,滇缅公路开始运行。从1939年到1940年6月,滇缅公路每月运入的军用物资达1万吨。1940年6月,滇越铁路被日军切断之后,滇缅公路更成为中国联系盟国的唯一陆上通道,最高运输量曾达到每月1.75万吨。每天在滇缅公路往返奔跑的汽车达数千辆,但是司机和汽车保养修理工严重不足。为此,1939年2月7日,“南侨总会”发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通告(第六号)——征募汽车修机驶机人员回国服务》,号召东南亚各地年轻的华侨司机和汽修工回国支援滇缅公路运输,保家卫国。公告发出后,南洋众多热血华侨青年踊跃报名,先后有3200多人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分9批回国支援抗战,他们也因而被称为“南侨机工”。1940年开始,日军在越南河内设立“滇缅路封锁委员会”,调集一百多架飞机集中轰炸滇缅公路的主要桥梁。1942年5月,日军攻入滇西,滇缅公路也被彻底断绝。“南侨机工”们在滇缅公路上不畏战火,从事着高强度的运输工作,忍受着艰苦紧张的生活,有一千多人因为日军空袭、车祸、疟疾而牺牲,为抗战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建立了卓著的功勋。


1.FU HSIU CHIH用过的行李箱



       年代:民国
       尺寸:长65厘米、宽45厘米、高21厘米
       材质:皮革
       来源:符伟德先生捐赠
       收藏机构:陈嘉庚纪念馆

      “FU HSIU CHIH”即符修治,1939年加入“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在昆明机工训练所分队接受训练。此为符修治以“南侨机工”身份回国时随身所带行李箱,长方形箱体,做工考究,质量优良。箱体印有“FU HSIU CHIH”字样。2008年7月,其亲属符伟德将此行李箱捐赠给陈嘉庚纪念馆。

2.李志强穿过的西装马夹



       年代:民国
       尺寸:长53厘米、宽46、厚0.5厘米
       材质:棉麻纤维
       来源:李丽芳女士捐赠
       收藏机构:陈嘉庚纪念馆

       李志强(1918—2004年),祖籍广东梅县,生于越南。1939年,他响应陈嘉庚先生号召,毅然舍弃在越南的家业,报名参加“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回国投身抗战。此为李志强回国服务时穿过的西装马夹,作为随身衣物,伴随其穿行在日寇炮火中,度过了三年出生入死的战斗岁月。该西装马夹做工考究,品相完整。2009年3月,李志强之女李丽芳将该马夹捐赠给陈嘉庚纪念馆。


3.马铸华用过的修车工具



       年代:民国
       尺寸:长25厘米、宽8厘米、高4厘米
       材质:铁质
       来源:马淑霞女士等捐赠
       收藏机构:陈嘉庚纪念馆

       马铸华,又名马文照,1939年11月以“南侨机工”身份回国支援抗战,从事运输修理工作,曾服务于“巫家坝”机场。滇缅公路上的惠通桥被日军炸毁后,他又转至其他机场继续从事后勤保障工作。这些是他在机场修理机车时所使用的工具,整套共计28件。马铸华逝世后,其子女马淑霞等人将此套工具保存下来,并于2011年11月7日捐赠给陈嘉庚纪念馆。

4.陈寿全用过的行军床



       年代:民国
       尺寸:长197厘米、宽78.8厘米、高46.5厘米
       材质:木质
       来源:陈玉玲女士捐赠
       收藏机构:陈嘉庚纪念馆

       抗战期间,陈寿全响应“南侨总会”的号召,报名回国参战。他与其他3000余名“南侨机工”一道,冒着日军炮火,穿梭在崎岖的滇缅公路上运送子弹、枪支、炮弹、汽油等军用物资。由于条件艰苦而紧张,他们往往只能在稍有空暇的时候短暂休息,这张行军床就是陈寿全驾车于滇缅公路时随车携带使用的。2017年11月26日,陈寿全后人陈玉玲将该行军床捐赠给陈嘉庚纪念馆。

5.廖平用过的布军用包



       年代:民国
       尺寸:长89厘米、宽58厘米、厚0.2厘米
       材质:棉麻纤维
       来源:廖荪禧先生捐赠
       收藏机构:陈嘉庚纪念馆

       廖平,原名廖金汉,来自马来西亚砂拉越州,是参加古晋回国机工队的第二批抗日英雄。1939年,他和20名队友从古晋出发坐船到达中国。1942年,廖平加入到远征军部队,曾赴印度和美国接受空军作战训练。抗战胜利后第三年,他才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此为廖平当年使用过的军用包,帆布质地。口部宽,底部窄。包上印有中文“廖平”和英文“CAPT LIAO PING”等字样,并用英文注明此军用包的所有人为廖平上尉,收件地址为中国上海,由人事部门盖印确认接收。2010年9月,廖平之弟廖荪禧将该包捐赠给陈嘉庚纪念馆。


6.汤仁文的《华侨机工复员证明书》



       年代:1947年
       尺寸:纵32.8厘米、横20.8厘米
       材质:纸质
       来源:汤耶碧女士捐赠
       收藏机构:广东华侨博物馆

       汤仁文,祖籍广东梅州,少时到马来亚谋生,1939年报名参加“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投身抗战。这是中华民国驻新加坡总领事馆为“南侨机工”汤仁文签发的复原证明书。内有“为证明事□兹有汤仁文君□年龄三十一岁□籍贯广东□住址太平□系华侨归国服务机工□曾于抗战期间不顾艰险辛劳为国□顷由国内复员□特此证明”字样,同时附有英文,盖有中华民国驻新嘉坡(新加坡)总领事馆印章,时间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2016年1月28日,汤仁文之女汤耶碧将此证捐赠给广东华侨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