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比赛系列征文之三十
白刃:一个用笔和枪战斗的华侨战士
贾德成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中国侨联主办的“百年航程 赤字侨心——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系统展示了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长和壮大历史进程中所起的独特作用。他们为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与中国共产党同舟共济,共同致力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伟大事业的生动事迹,深深地吸引了我。在参与筹备这次展览过程中,有一位14岁远赴海外谋生,20岁左右回国参加抗战,在炮火中将自己锤炼成一位用笔和枪战斗的“文艺战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中国成立后,他笔耕不辍,创作的《兵临城下》剧本名噪一时。他就是著名归侨军旅作家——白刃。

“百年航程 赤字侨心——中国侨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图片
 
       白刃(1918—2016),原名王寄生,1918年12月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县永宁镇一个普通华侨家庭。他的父亲年轻时就去菲律宾干苦力活,后来做了点小生意,家境逐渐比以前好起来。福建省晋江县自古便是戏剧之乡,各乡各镇都有戏班子,一到节日,锣鼓喧天不在话下。除了演戏,乡村里还遍布着南音社(也叫弦管社),管弦丝竹每天不绝于耳。白刃很“黏”戏曲,小时候是有戏必看,有南音必听,小脑袋瓜里装了不少戏文,日后他钟爱写戏与这不无关系。
       1932年冬,白刃14岁时,他就与叔叔离开家乡前往菲律宾谋生。刚到菲律宾,为求生存,白刃当起了学徒,什么杂活都干,正好他工作的店里有许多旧书,一有时间,他就一头扎进书堆看书。这一时期的学习,对他后来的影响是很大的。在菲律宾马尼拉时,他幸运地进入华侨中学半工半读,白天卖报,晚上则进学校读书。在菲律宾马尼拉华侨中学学习期间,他认识了进步老师董冰如(又名董锄平,系中共党员)。董冰如对白刃极为关心,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白刃走上了革命之路。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东北后,逐步又向我国华北进犯。海外华侨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纷纷组织各种救国团体,全力支持中国抗战。在董冰如老师的倡导下,菲律宾马尼拉华侨中学师生成立了“人人日日抗日救国会”。董冰如介绍白刃参加了该抗日救国会团体,并推举他担任常委,负责宣传工作。
       1937年春,白刃告别菲律宾马尼拉,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白刃返回家乡永宁,组织青年救国会。他每天领着一群青年到各村宣传抗战,还在永宁大埔自编自演文明戏《金门沦陷》。1938年夏,白刃和同学找到广州东山百子路八路军办事处,开了一张前往延安的介绍信。随后,他们经汉口前往西安。在西安的八路军办事处,他们被编队之后,徒步行军前往革命圣地延安。800里跋涉行军,首先给白刃和他的同学上了抗战的“第一课”。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主要是为了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白刃到达延安后,便被编入“抗大”第五大队。后来,学校转移至晋东南,在敌后方办学,白刃也被调入化学队。在那里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2月,“抗大”一分校在晋东南的故县成立,白刃入编该校。1940年1月,白刃随一分校迁至山东沂蒙山区,后被派至八路军第115师司令部当参谋,从此开始了新的战斗生活。


白刃(王寄生)的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毕业证书
 
       在八路军第115师,白刃的写作才华很快显现,遂被调到师政治部当新闻干事,随部队征战于抗日前线。打仗时下部队,写新闻通讯,报道指战员的英雄事迹,报道敌后老百姓支援八路军的感人故事。在这期间,白刃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战地报道,他后来沿用终生的笔名“白刃”便诞生于这一时期。
       1940年初,八路军第115师向山东天宝山区发展,代理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指挥部队于2月14日一举攻克界于抱犊崮山区与天宝山区之间、处于费(县)滕(县)公路上的交通要地白彦,全歼了据守该村的伪军。日军为控制鲁南山区,决定重占白彦,以恢复费县与滕县的联系。3月12日,日伪军出动700余人,分三路向白彦发动进攻。当时,作为新闻干事的白刃随第686团投入战斗。面对敌军的进犯,我军奋勇作战,给予敌人迎头痛击。从白彦城后发起进攻的日伪军,被第686团阻击于柴山,并反攻追至黄草坡,歼其大部;由大平邑出动的日伪军在白彦北遭到打击后,会同梁丘出动的日伪军进犯并占领了白彦。当夜,第686团趁日伪军立足未稳,突袭进入白彦,以短促火力和白刃格斗大量杀伤敌人。13日拂晓,日伪军残部向西北方向逃窜,白彦保卫战获得胜利。白刃也参加了这一场惊心动魄的肉搏战,端着刺刀与日伪军厮杀。战斗结束后,他不顾疲倦,赶写了一篇通讯《在观察所》,发表在《时事通讯》上,为了突出这次白刃格斗,他在这篇通讯上署名“白刃”。
       慢慢地 “白刃”这个笔名越叫越响亮,成为部队作家中独具特色的传奇性的笔名。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白刃成为官兵们公认的“铁笔战士”。后来,白刃还接连担任《鲁南时报》总编辑、《战士报》主编、《民兵报》总编辑、《山东画报》副主编等职。
       1945年抗战胜利后,白刃随部队进军东北,先在东北安东(丹东)任广播电台台长,后任西满军区宣传科科长兼《反攻报》主编、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后勤部教育科科长兼《后勤报》主编、新华社前线分社记者等职,随部参加了辽沈、平津两大战役。他的战地采访铿锵有力,在炮火纷飞的岁月里鼓舞着指战员们的士气,播种着胜利的信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白刃曾任第四野战军政治部编辑科科长、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员、长沙警备区顾问等职。1979年,白刃调入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1985年离休。他曾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中国南音学会顾问、菲律宾菲华文联顾问、澳门福建同乡总会名誉顾问、北京集美校友会副理事长等;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奖章,作为著名作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新中国成立之后,白刃专职从事文艺创作,写作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著作丰硕。主要有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南洋漂流记》《龙真人别传》,短篇小说集《白刃小说选》《平常人的故事》《激流》,戏剧《白刃剧作选》《糖衣炮弹》《白鹭》《兵临城下》《战火纷飞》《乌金城》《香港之梦》《莲花港》,诗歌《铁脚团长》《前进的回声》《野草集》,散文《无敌英雄》《香港见闻》《永不凋谢的花》,传记文学《罗荣桓元帅记事》,电影文学剧本《兵临城下》,长篇唱词《沉冤记》等30余种作品,总计写作400多万字。白刃90岁时,还完成了长篇回忆录《归国70年》。


白刃编剧的《兵临城下》节目单
 
       值得一提的是,白刃创作的话剧《兵临城下》进京上演,得到好评,周恩来总理亲自看了多遍。后来,听说话剧即将改编成电影,周总理又亲自召见白刃,与他面谈近两个小时,对剧本改编提出了诸多中肯的意见。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和指导下,《兵临城下》拍成了电影。作品能受到周总理的重视,这对于著名归侨军旅作家白刃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褒奖。
(作者系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