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比赛系列征文之十七
《救国时报》
——中国共产党早期海外宣传的典范
崔婕
 
       《救国时报》前身是以中国留法学生名义创建的《救国报》,创刊于1935年5月,是由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设立在国外的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救国报》编辑部最初设立在位于莫斯科的外国工人出版社,编辑团队于莫斯科完成报纸的内容编排,再将纸型寄至法国巴黎出版、发行。1935年11月,在莫斯科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的吴玉章,受中国共产党委派去巴黎领导《救国报》的工作。当时《救国报》正因为针砭时弊的报道被视为对国民党当局的攻击,遭到打击报复,被法国当局勒令停刊。吴玉章在抵达巴黎后经过多方斡旋将《救国报》改为《救国时报》,于1935年“一二•九”当天重新出版发行。《救国时报》以“不分党派,不问信仰,团结全民,抗日救国”为宗旨,“一出版即以宣传、解释、鼓动、组织抗日救国联合战线为己任。”
       《救国时报》有“社论”,以头版阐明当期主题;“要讯”、“祖国消息”、“国际消息”等版块,不仅关注国内战事,更放眼全球,如意大利与亚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战事,刊登了如《亚国全线胜利》、《亚军乘胜大举反攻》、《亚军北线两次大捷》等一系列追踪报道,时刻关注国际政治的最新动向,声援其他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侨胞生活”内容包含全球各地的侨胞抗日救亡组织最新动态,刊登了诸如《纽约各界侨胞抗日救国协会》、《旅德华侨抗日联合会成立》、《西美侨胞救国运动》等消息;还有专题论坛“民族出路问题论坛”、“救国谈”,探讨如怎样促成国防政府与抗日联军的实现、从国际形势的分析证明中国必须对日宣战等时事问题;更设有互动栏目“读者通信”,为各方读者的思考、辩论、反馈意见开辟交流通道。此外时有增设纪念专刊,如《瞿秋白先生殉难一周年纪念》、《“九•一八”五周年纪念》、《纪念方志敏烈士被捕一周年》等不同主题,其目标“一方藉使同胞炯鉴国仇,更加振奋;一方亦藉此机会,讨论救亡大计,共谋国家出路。”
       该报虽然长期面临人力财力有限的问题,但仍尽最大可能丰富报纸版面内容。其版面设计新颖,刊登图片以政坛名人肖像、新闻摄影、讽刺漫画、版画为主。文体多样,除了占据最大篇幅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还有宣扬抗日爱国精神的小说、诗歌、歌曲等多样化题材,将抗日救国理念艺术化、通俗化,改造成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促进推广宣传,可读性在当时的报刊中也名列前茅。《救国时报》第2期就刊登了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电影《桃李劫》插曲《毕业歌》:“同学们,大家起来,负担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我们不甘奴隶而青云直上!”词曲振奋人心,有力的鼓舞了广大读者的抗日热情。  


1980年版《救国时报》影印本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藏
       该影印本收录了1935年12月至1938年2月的《救国时报》,是研究中国共产党与参加中国革命的海外华侨的重要史料。图为1937年9月18日的《救国时报》,刊登了《中共领袖毛泽东先生在中国共产党苏区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提纲及结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苏维埃红军领袖毛泽东先生致西班牙人民书》等文章。
       《救国时报》刊载了大量的反映中共中央路线、政策的文件及中共领导人的论著,并持续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抵御外侮。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就义后,该报率先发表了他的文稿《在狱中致全体同志书》和《我临死前的话》。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组织全国抗日联军,团结一致,共同抗日,于10月1日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在法国巴黎出版的《救国报》第10期上发表。后又相继登载了《中国共产党告全国民众、各党派及一切军队的宣言》、社论《中华民族一致对外》等文章。1936年9月18日,时值“九•一八”五周年之际,《救国时报》在头版刊登标语“非国共两党合作无以完成联合战线抗日救亡,非树立民主政治无以达到国家统一民族解放”,积极宣传中共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该报通过“要讯”、“祖国消息”等版块持续关注报道红军长征消息,以访谈、参观记录、新闻照片等形式力求向国际社会及海外侨胞展示真实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和苏区面貌。连载了余人杰的《赤区观察记》、杨定华的《雪山草地行军记》和《甘肃到山西》、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一个非常的伟人》和《少年的长征》等文章。1936年的《救国时报》上还发布了《西北抗日红军大学招生布告》,面向世界为中国共产党招募有生力量。
       《救国时报》一直以大幅版面报道抗日救亡运动及各地战事,其中尤为关注海外侨胞、学生群体、妇女群体及文化界人士等不同群体参与的抗战活动。1935年第2期社论便为《组织华侨救亡大会》,提出:“我们向全体侨胞作积极的建议,认为一致团结之最好方法,是组织华侨救亡大会。首先是华侨所在之各国,一切爱国志士与团体,应当发起组织本地的华侨救亡大会,然后进一步号召组织全世界的华侨救亡大会。……所以我们认为号召大会的纲领与大会讨论的中心问题,就是抗日救国与侨胞互助两大问题。”呼吁侨胞组织救亡大会。第3期社论为《学生运动与全民团结》,其中提到“然而我们国外的侨胞和留学生,也同样在救国事业上尽了无数光荣的任务,我们决不能坐视祖国的危机,不能坐视兄弟姊妹朋友的牺牲……我们应该不分党派,一致团结,成立华侨救亡大会,一致行动。”还登载了诸如《为整齐反日步伐号召促成全国学生联合会——筹备会发出宣言》、《国际学生大会拥护中国人民反对日寇暴力》等反映学生抗战活动的消息。又有头版社论《六月八日——中国妇女运动节》、《妇女解放斗争与抗日救国战线问题》,其中引用了上海妇女救国会宣言:“……中华民族已濒于存亡的最后关头,妇女不能离民族而独立,更不能离民族存亡问题,而谋得本身的解决,因之中国妇女在其为自身解放而奋斗之外,更应努力于民族解放的运动。”将妇女解放与妇女积极参与抗日活动的必要性相联系。《救国时报》对这些群体的关注为争取最广泛的群众支持创造了更多机会,充分体现了该报的进步性,对中国共产党先进思想理念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8年11月2日,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写给《救国时报》的信(复制件)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藏
       该信件由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汉代表周恩来、叶剑英,驻粤代表潘汉年、廖承志共同签署。信中描述了中国抗日战场的最新战况,痛陈日军在沦陷区犯下的罪行,表明“誓与日寇不共戴天、坚决与日寇周旋到底”,呼吁海外侨胞为战事予以援助,以期尽早获取战争胜利、迎来民族独立自由。
       1937年后,鉴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救国时报》不得不在1938年2月10日发表了“暂时停刊”启事:“兹因祖国抗战方殷,本报同仁将全体返国参战,故决定将本报移美出版。”并总结了《救国时报》的工作:“本报自创办以来,经过两年余的时间,出版了一百五十二期。同人对于本报的成就,虽不敢过自夸扬,但对于救国事业,确实尽了自己的绵薄,有了多少贡献。”
        经过多方努力,《救国时报》迁至纽约与当地的《先锋报》合并,仍以《救国时报》之名继续出版,由饶漱石担任主编。美国版于1938年8月11日出版第一期,复刊号社论题为《纪念上海抗敌一周年》,并开始连载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报中声明“本报此次在美复刊,自当一本过去宗旨和精神。继续努力奋斗。”《救国时报》在纽约出版至1939年10月13日,后因“欧战关系,交通梗阻,寄海外各国报纸无法邮递,各国读者亦因汇兑发生困难,无法汇寄报费,使本报经费无法维持。”最终停刊。
       《救国时报》虽然存续时间并不长,但是发展迅速,仅仅在创刊一年内销量就从五千余份上涨到了两万多份,其中销往国内的约有一万余份,不仅仅局限在便于接收新思想的大城市,就连新疆、西康(今西藏、四川部分地区)等偏远地区都有读者,其影响遍及世界43个国家,远及澳洲、非洲、印度等地。1936年2月,一个新加坡的读者来信说:“……马来亚的华侨对于贵报的态度表示很拥护,凡是读过贵报的人,都愤恨日本和一切卖国贼汉奸,而且争先恐后地要先读贵报。记得有一友人带《救国时报》—张往马六甲,该报由侨胞互相传递,直至破烂不堪,字迹模糊,还是不肯放手。这个事实,正是说明贵报的态度正确。”《救国时报》在抗战初期,为扩大中国共产党的舆论宣传、呼吁华侨华人参与抗日、促进国共第二次合作和建立抗日全民族统一战线,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
(作者系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藏品部助理馆员)
 
参考文献:
《吴玉章回忆录》
《海外华文新闻史研究》
《华侨华人与国共关系》
《抗战时期在香港及海外的中共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