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肾病的院士——朝鲜归侨陈香美

陈香美,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肾脏病学发展的重要开拓者,肾脏病领域的领军人才。她36岁学成归国,56岁成为院士,66岁被中央军委荣记一等功。

 

1951年,陈香美出生在朝鲜清津市。幼年时,父亲常给她讲述祖国的美好,告诉她长大以后要报效祖国。16岁那年,她随家人回国,定居在吉林省扶榆县下坎农场,并进入卫生学校学习,毕业后成了一名“赤脚医生”。1973年,陈香美考入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进入长春市医院心肾科工作。那时,国内的医疗水平与现在相比有着很大差异。陈香美的第一个病人是位患尿毒症的老人,由于当时没有血透机,作为医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位病人死亡。这个病例给了陈香美很大刺激,令她决定投身肾脏病。她凭借业余时间打下的日语基础,在1983年成为日本北里大学医学部肾脏病专业第一个中国学生。留学期间,陈香美刻苦得近乎“狂热”,每天都在实验室工作到凌晨。有时,为了等实验结果,她就趴在实验室的桌子上过夜。在日本的5年里,她很少在凌晨3点前睡觉。这样废寝忘食地汲取知识,就是为了回国后尽快治疗病人们。1987年,归国的陈香美穿上军装,成为解放军总医院肾脏病科的一员。时任院长问她有什么要求,她只回答希望有个实验室。她把在日本省吃俭用攒钱购买的仪器、试剂统统搬进去,从零开始搭建起了肾脏病实验室平台,带领团队实现肾脏病科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为了实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延缓进展,她推动实现了2000年以后所有体检必须包括尿常规检查的项目。

陈香美和同事探讨业务

 

陈香美多次作为国家医疗专家组组长亲赴抗震救灾现场,救治特大地震伤员。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她带队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开展医疗救治工作。看到很多从废墟中解救出来的伤员因为挤压综合征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失去生命,她敏锐的指出应当立即建立肾脏病抢救单元,现场指导建立了全国首个地震伤员CRRT病房,救治成功率高达91.67%。在震后的50多天里,她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抢救了大批危重症伤员的生命,保全了伤员原本需要截肢的肢体。白天忙于抢救伤员,夜里她还组织团队撰写《挤压综合征急性肾损伤诊治的专家共识》,在之后的芦山、鲁甸等地震救治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因为在地震伤员救治和科学研究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中国科协授予她“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陈香美前往灾区救援

 

在救治过程中,陈香美看到一些病人没有条件去医院透析,便决定推动尿毒症纳入大病医保体系。2012年,在她的推动下,肾透析纳入国家医保,70万人避免了因病致贫。她牵头建立覆盖全国的肾病学专业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网络体系,领导开发全国血液净化病例信息登记系统,首次获得全国5000余家透析中心共45万例尿毒症患者的基本数据,填补了国内空白。针对透析产品95%依赖进口、透析费用居高不下,很多尿毒症患者无法透析治疗的情况,她组织开展国产与进口透析产品的对照研究,加速了透析产品国产化进程。为了进行科普宣传和基层培训,提高专科医师规范化救治水平,她开展“西部行 西部情”慢性肾脏病防治活动,足迹遍布贵州、云南、广西、山西、甘肃、新疆、宁夏、青海、西藏等地区。

 

2018年8月28日,在第十届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上,陈香美被评为“中国侨界杰出人物”。她说,“作为归国华侨,这份热爱祖国的情感在我心里是永远抹不掉的,从我生下来就种下了这样的种子。”

 

(图文素材整理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