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科之父”——德国归侨裘法祖

 

裘法祖,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外科专家。裘法祖出生于杭州一个书香门第,18岁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预科。1936年,他只身远赴德国留学,并于1939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受聘担任巴特托尔茨市立医院外科主任,这在当时的德国是史无前例。更不可思议的是,他曾从纳粹的枪口下救出四十多名犹太人。

1945年4月的一天,正准备做手术的裘法祖听到护士长高呼外面地上躺着许多从集中营来的囚犯,便马上让护士和助理医生带上外科器械跑了出去。裘法祖回忆说:“我鼓足所有勇气,把那些大兵吓唬住:他们全都感染了伤寒,让我把病人带走。”在他和几名女医生、护士的帮助下,犹太囚犯们被安置到地下室里治疗,性命得以保全。1985年,联邦德国驻华大使代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统冯·魏茨泽克向裘法祖颁发了联邦德国大十字功勋勋章,这是德国设立十字勋章以来,第一次由亚洲人获此勋章。

裘法祖与夫人Loni(裘罗懿)

1946年,裘法祖毅然辞去医院外科主任职务,带着夫人和孩子回到祖国,定居在武汉。建国初期,中国外科水平较低,能施行胃大部切除、胆囊切除等手术的医院寥寥可数。裘法祖于1948年接任外科主任后,立即开展了七八种当时属于风险较大、较复杂的手术。他率先在国内提出把大外科分为普通外科、骨科、胸心外科等,奠定了今天医学里的专科概念,被誉为是中国外科学的先驱。作为外科医生,裘法祖的刀法以精准见长,闻名于外科界,“裘氏刀法”影响了中国许多外科医生。他不断探索和改进手术方法,创新20余种手术方式。他主持创建了我国最早的器官移植机构——原同济医科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并组建了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为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同时又是我国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的开创者。

1995年,裘法祖(中)为普外科手术病人会诊

图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裘法祖手稿

 

除了进行技术改革之外,裘法祖关注最基础的操作,甚至包括怎样穿手术服、怎样使用手术器械、手术室怎样消毒。尽管各项工作繁忙,但他没有一点架子,一直把做一名好医生视为头等大事:凡预约的病人,他提前到诊室去等待;病人的来信,他每封必回。他说:“一个病人愿意在全身麻醉的情况下,让医生在他肚子上划一刀,对医生是多大的信任啊。这种以生命相托的信任,理应赢得医生亲人般的赤诚。”他还常常教育自己的学生:“医术不论高低,医德最是重要。医生在技术上有高低之分,但在医德上必须是高尚的。一个好的医生就应该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1964年,裘法祖受国务院、卫生部的委派,担任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协作组的外科负责人。他率领医疗队直奔疫情最重、条件最艰苦的偏远农村。10年间,他四次下乡巡回医疗,诊治的病人成千上万,至今在许多乡村还流传着裘法祖治病救人的传奇般故事。为了培养医学人才,裘法祖主持编写了以五年制医学教材为主体的50多种医学教材,现在医学教育仍在使用;他创办《大众医学》杂志,将自己总结出的一整套操作方法推广到全国,为医学科普做出了巨大贡献。

《大众医学》1948年创刊号

裘法祖主编《外科学》第三版

 

2008年,为外科事业探索和奋斗了六十余载春秋的裘法祖走了,然而他的风范将永远驻留人间。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外科之父”。

2009年6月14日,裘法祖院士逝世一周年纪念日,

裘法祖铜像在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同济广场落成。

 

 

(图文素材整理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