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高龄“抗麻战士”——美国归侨李桓英

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吕咏梅
 
        李桓英,1921年出生于北京,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如今99岁高龄的她依然坚守岗位,任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进行麻风病相关的课题研究。

        李桓英的父亲毕业于德国柏林科技大学,因此,她的小学时代有两年在柏林度过。那时德国的医学已经很发达,中国的医学相对落后。祖父和父母建议李桓英去学医,于是她走上了学医的道路。



1929年李桓英与父母在德国
 
        1939年,李桓英考入了同济大学医学院,后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细菌与公共卫生专业学习,立志为广大群众服务。1950年,品学兼优的李桓英被霍普金斯大学推荐到瑞士日内瓦刚成立的世界卫生组织工作。作为世界卫生组织首批官员(技术专家),她用7年时间踏遍了亚洲、非洲、美洲的山山水水,做防治性病和雅司病等疾病的工作。这段经历使她深切感受到因经济落后、人民贫穷而造成疾病蔓延的痛苦。1958年,37岁的李桓英拒绝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续聘,放弃优厚的待遇和舒适的生活条件,孤身一人经伦敦绕道莫斯科回到祖国。“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切还百废待举,正是急缺人才的时候,作为中国人就应该回来。”
 

年轻时的李桓英
 


1964年,李桓英与回国探望的父母合影,
这是回国后李桓英第一次见父母,也是最后一次。
 
        新中国麻风病防治史上,李桓英是与麻风病人零距离接触的第一位医学专家。她第一次接触到麻风病人是在1970年在苏北“麻风村”工作时发生的。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不仅会造成皮肤及周围的神经损伤,神经粗大,皮肤溃烂,肌肉萎缩,四肢水肿,严重者还会导致脸部畸形,肢端残废。麻风杆菌最直接的传播方式是带菌者咳嗽和喷嚏的飞沫,通过健康人的上呼吸道粘膜进入人体。
那时,人们闻“麻”丧胆,认为患了麻风病的人貌似“魔鬼”。医生们参与治疗时总是防护得严严实实,许多医生发药是通过木棍传递过去的。麻风病人不仅受到疾病折磨,也遭到社会歧视。随着工作一步步地深入,李桓英了解到麻风病传染性并不很强,95%的人对这种病有免疫能力,引起人们恐惧的原因主要是它能致残。李桓英认为,早发现早治疗是防治工作的关键。为消除病人的顾虑,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她走村串户为病人做检查。她看到患者便二话不说走上前去,握住患者的手,还与他们拥抱,为病人检查伤口时甚至把手伸进病人刚脱下的鞋里,摸摸有没有沙子和钉子,告诉他们要注意清理鞋中的异物。李桓英不但自己与麻风病患者亲密接触,还鼓励当地官员也这么做。她的勇敢令同行敬佩,更令病人惊讶。多年来人们对麻风病人避之惟恐不及,而这位女大夫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



与麻风病患亲密接触的李桓英
 
        麻风寨一般都山高路险,地处偏僻,李桓英长年奔波于下乡的途中,曾多次遭遇翻车、翻船等危险,数度骨折,最严重的一次从汽车前窗玻璃飞出去,肋骨7根骨裂,双侧锁骨断裂,却依然坚持不放弃。在走村串寨的过程中,她总结出一个小窍门:让小学生们每天都回家检查父母的双手、双脚,看身上有没有不痛不痒的浅色斑块或凸起的肿块;若有异常马上报告老师,由老师通知村里的麻风病防治人员,进行确诊病情记录和追踪、诊治。她大胆创新,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开展了服药24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短短几年,肆虐数千年的麻风病魔成了可控、可治的普通疾病,全国麻风病人从11万人降至不足万人,年复发率仅0.03%,远低于国际组织小于1%的标准。这一巨大成功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注意,经考察论证后于1994年向全世界推广,使全世界数万名麻风病人受益。1996年,她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促进了麻风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她开展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被誉为全球最佳治疗行动。1998年,国际麻风会议首次在北京召开,这是对中国在麻风病防治领域做出的成就和贡献的肯定,李桓英教授被推选担任本次大会的轮值执行主席。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诺丁博士紧紧握着李桓英教授的手说:“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2001年,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
         “实现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是李桓英的人生理想。2016年12月27日,95岁高龄的李桓英在北京友谊医院整理好颈间珍爱的大红色羊绒围巾,仔细捋顺两鬓的头发,举起右拳。她站在一群新党员中间,以笃定的声音宣誓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圆了党员梦,“我要用我的余热,为党的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2016年12月27日,李桓英(前)在入党宣誓仪式上
摄/北京青年报记者 魏彤
 
        李桓英一直未婚,全身心投入事业,她豁达地说:“我只有祖国观念,没有家庭观念。这样就可以放手工作,没有后顾之忧。想干事业,就别怕付出,若要计较,就什么事也干不成。能治好患者的病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幸福。”2005年以李桓英命名的“北京市李桓英医学基金会”成立,目前共输送二百多名科技人才出国学习深造,这些人才在学成之后都拒绝了国外院校的挽留,毅然回国,为国内医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2016年9月,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在北京召开,李桓英荣获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在麻风病研究的道路上,她还在继续前进。



李桓英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