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医用口罩的发明者——马来西亚华侨伍连德
 
伍连德(摄于1919年)

       伍连德,字星联,祖籍广东新宁(今台山县),1879年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他在中国医学、中国防疫史上创下了多个第一:第一个医用口罩的发明者,第一个担任国际医学会议主席的中国人,第一个在《柳叶刀》发表论文的中国人,第一位获诺贝尔奖提名的中国人……

       伍连德17岁考取英国女皇奖学金,留学英国剑桥大学,是该校第一位中国学生。1899年6月毕业后考取圣玛丽医院奖学金,成为该院的第一位中国实习生。博士期间主攻破伤风菌研究,1903年被剑桥大学授予医学博士学位,是首位获得此学位的中国人。1903年8月,伍连德毕业后返回马来西亚,便一直居住在他新加坡故友林文庆医生家中。这位故友早期便加入同盟会,兼任孙中山先生的保健医生,之后受聘于陈嘉庚创建的厦门大学任校长。1905年,伍连德与爱国华侨领袖黄乃裳之女黄淑琼结为夫妻。1908年5月,伍连德携家人回中国定居。



1934年伍连德与黄淑琼夫妇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家中

       1910年底,东北爆发“黑死病”(鼠疫),伍连德临危受命,任北满防疫处总医官,前往哈尔滨处理肆虐的鼠疫。在没有医学实验室的情况下,他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尸体解剖,发现患者体内感染的疫菌就是鼠疫杆菌,确定了当地的疫菌传染渠道是人际之间的呼吸和飞沫,并将这种疾病传播的方式命名为“肺鼠疫”。这个说法在当时属世界首次,为医护人员的防疫工作指出了正确方向,从大力灭鼠转为隔离患者及疑似患者。他制订了包括隔离、消毒、入户登记、病人集中收治、尸体火化、人人戴口罩等在内的防疫措施。为了有效阻截人们交流时候的呼吸和飞沫传播,特别是使医疗人员在与患者接触过程中免受病菌的感染,他用纱布创制了特殊加厚的口罩,不但物美价廉,制作原料也易得,即用两层纱布,内置吸水药棉,戴上就可以隔离病毒,人们后来把这种口罩称为“伍氏口罩”。这也是中国第一个为防止疾病传染而改造发明的医用口罩。


伍氏口罩

       当时,戴口罩这一条曾遭到几大权威的反对。被誉为细菌学鼻祖的日本专家北里柴三郎提出鼠疫只有鼠传人,没有人传人,戴口罩是多此一举。时任天津军医学堂监督、首席教授的法国医生梅斯尼不相信伍连德的判断,坚决不戴口罩,仅6天后就不治身亡,而他的死证明了伍连德对疫情判断的正确,预案上的各项措施逐步落实,包括最难落实的尸体火化这一条。在综合治理下,哈尔滨鼠疫疫情于3月1日扑灭,仅用了67天。伍连德在总结自己一生时写道“我觉得一个人择定了他的工作后就应该认真去做,千万不可敷衍因循。如果是本着良心做事,便不可怕负责任。”


伍连德(前排左三)与他的抗击瘟疫组成员

伍连德在傅家甸建立的滨江防疫疑似病院
 
       1911年4月3日至28日,“万国鼠疫研究会”在奉天(沈阳)召开。这是有史以来在中国举办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学术会议,伍连德被推选为大会主席,副主席则是北里柴三郎。在这次大会上,伍连德对人传人的肺鼠疫的发现和认识得到会议公认,丰富了鼠疫的理论。《1911年国际鼠疫研究会议报告书》长达 500页,是鼠疫研究史上的重要文献。梁启超对此评价说:“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梁启超手稿
 
       伍连德的贡献远超出了鼠疫研究的范围。在他的提议或主持下,中国创建了一批医科学校和医院,例如东北陆军医院、滨江医学专科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前身)、北京中央医院(现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白塔寺院区)等;他说服洛克菲勒基金会出资建立了协和医学院与协和医院;他曾担任中华医学会的首任会长;他建议建立起中国的海关检疫制度……由于伍连德在研究鼠疫传播和防疫方面的突出贡献,他在1935年被提名为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候选人,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伍连德在协和医学院开办仪式上与教职工的合影
 
 
       伍连德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中国。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在上海的寓所遭日军飞机轰炸,妻子因之去世,他回到了他的出生地马来西亚的槟城。他一直以“中国人”自称,并且把人生中最宝贵的大半生献给了中国人民。他在自传中说:"我曾经将我的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建立,直到国民党统治崩溃,那一切在许多人的脑海里记忆犹新。中国是个有五千年历史的伟大文明古国,历经世世代代的兴衰荣辱,才取得了今天的地位,我衷心地希望她能更加繁荣昌盛。"
 
(图文素材整理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