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侨领专栏之四】心系中国高等教育的影视大亨:邵逸夫
登载于《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8月01日   第06版)
 
作者:张晶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邵逸夫是享誉海内外的华人楷模之一。他数十年致力于香港影视业发展,打造“东方好莱坞”;他乐善好施、兴学助教,创立的“邵逸夫奖”被称为“东方诺贝尔奖”。国家主席习近平评价邵逸夫先生一生:“热爱国家,关心民祉,慷慨捐赠,惠及多方。其爱国之情,其为国之志,人们将铭记在心。”正因如此,他在香港和内地享有极高的声望。
 
  邵逸夫出生于上海,少时在大哥邵醉翁的带领下涉足电影行业。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拍摄了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开创了中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的时代。1928年,邵逸夫远赴南洋协助三哥邵山客经营电影发行公司。在此期间,他因购买电影器材第一次走进好莱坞,震惊之余立下了要建一座“东方好莱坞”的宏愿。1958年,邵逸夫在香港创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其后拍摄了千余部华语电影,并成功将中国功夫电影带到了西方。他旗下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造就了许多家喻户晓的影视巨星、金牌导演和编剧。
 
  邵逸夫雄霸香港影视业几十年,堪称“电影大王”,亦始终难舍爱国之情,未忘报国之志。他于1973年创立“香港邵氏基金会”,对医疗、教育和社会福利等公益事业慷慨解囊,数十年间在中国内地捐资超过了47亿港元,建设6000余个教育和医疗项目。2002年,他还在香港设立“邵逸夫奖”,表彰杰出科学家,以推动中国和世界科学事业的进步。
 
  1977年,邵逸夫从伦敦接受爵士勋衔返港时,成千上万香港市民接机迎候。当有记者问到邵氏公司制作的影片《表错七日情》票房突破千万,赚了多少利润时,邵逸夫笑着说:“赚了多少不是问题,捐了多少给国家才是重要的事,人说赚钱难,但有了钱怎样去用,把钱用在最适当的地方,那才是更难的事!‘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这就是我的人生信条!现在的中国很穷,需要很多金钱来办学校发展教育,建造医院治理患病的人。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这样的回答,让在场的民众都感到震撼,也让大家看到了这位慈善家的眼界和境界。
 
  1986年1月,邵逸夫捐款1亿港元给香港中文大学,用于兴建“第四书院”(后命名为“逸夫书院”)。谈到这笔捐款时,他说:“讲到培育人才,最要紧的就是要快。尤其是师资,更加刻不容缓,中文大学第四学院明年春季落成,到时候第一批有600个学生可以入学,你说我有多欢喜呢!”邵逸夫的这段话,实在是其内心的真实写照。
 
  他对内地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同样倾注了热情。1985年,他向内地捐出第一笔款项1亿港元,帮助内地高等院校兴建图书馆或科技馆。他坚持认为:“培养师资尤为重要,一个先生可以教50个学生,10个就可以教500个,这样作用就大了。”如今,内地数十所高等院校建有以其名字命名的“逸夫教学楼”、“逸夫图书馆”、“逸夫体育中心”等。
 
  为表彰和铭记邵逸夫对教育、科学事业的鼎力襄助,1990年5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我国所发现的第“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他所捐建的各个“逸夫楼”,正如他所愿,培养着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必将为香港和内地更加美好的明天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