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寻踪——华侨华人与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暨2017年华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年会召开
         2017年10月19日至21日,由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与广西防城港市文化委员会联合主办、防城港市博物馆承办的“海丝寻踪——华侨华人与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防城港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吉林、黑龙江、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博单位及高校、科研机构的90多位专家学者代表出席会议。
 
 
        10月19日的开幕式上,先后由中国博协华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长黄纪凯,防城港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志雄致辞。黄纪凯围绕华侨华人与海洋文化主题,从侨务工作者和华侨文博从业者的视角,针对如何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积极有效发挥文博人的作用,促进中外交流与发展,指出,面对世情国情侨情的历史性变化和当前现状,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一带一路”倡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推动沿线华侨华人搭乘中国高速发展的列车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华侨华人逐渐实现了从聊以安身立命到自立自强的华丽转身。对此,旨在保护华侨华人历史文化,促进中外历史文化交流的文博人肩负重任。首先,促进中外历史文化交流是文博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大方向,文博人应顺应趋势,坚持有利于中国、有利于当地、有利于侨胞的工作原则和方法。其次,文博人有着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天然优势,华侨文化作为海洋文化的兄弟姐妹,是中外文化互鉴交流的产物,只要我们聚集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视阈内,以文博人的思路和方法,积极开展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在不同文化中寻找交集,镜鉴历史、启迪当今、昭示未来,则一定能够在促进中外民心相通的过程中,大有作为。
 
中国博协华侨博物馆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长黄纪凯致开幕辞
 
        刘志雄在介绍防城港的历史与现状、侨史与侨情的基础上,指出此次会议是防城港市文化传播交流的一次新尝试,是防城港侨乡文化与海洋文化相融合的一次新拓展,必将为该市侨务部门、文博单位等学术研究机构提供一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报告和研究成果,也将搭建起防城港市与全国各地专家沟通交流的平台,以“侨”为桥,引资引智,打好侨牌,充分将侨务资源与“一带一路”建设相结合,共同助推防城港市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全面发展。防城港市文化委员会主任许大俭主持开幕式,他对广大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情的欢迎,对有关单位的鼎立支持表达诚挚的谢意。
 
 
防城港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刘志雄致欢迎词
 
        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华侨华人与海洋文化”,主办方邀请到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教授、华商研究中心主任龙登高,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丁见祥,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吕建昌进行主题发言。

        龙登高教授在《海外华商与“一带一路”》的演讲中,回溯并梳理了华商与海上丝路的历史渊源,二十世纪东南亚华侨的曲折成长及海上丝路的沉浮,改革开放以来华商推动丝路复苏的过往。他认为,华商在海上丝路中自始至今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与沿线经济以及国际经济密切相关。如今,市场经济的规则经历了由武力规则到WTO规则,进而到“一带一路”规则,主导力量也由华商主导到西欧殖民力量主导,到沿线民族国家“当家作主”,进而发展到中国力量推动。

        丁见祥副所长在《水下考古研究中的几点思考——以海上丝绸之路为线索》的演讲中,指出由于中国海丝早期(晚唐五代以前)水下考古发现的普遍缺乏以及重点海域水下考古成果的缺失,使得人们对海上丝路早期水下考古发现充满了期待。海上丝路研究在水下考古资源调查中的作用,表现为对工作对象的明确和对区域概念的重视。他还以广东汕头南澳一号明代沉船和西沙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为例,探析水下考古资料对东南亚华人社会研究的可能贡献,启发与会学者新的思考。

        吕建昌教授在《国际国内博物馆发展新动态与趋势》的演讲中,从博物馆的社会服务、遗产保护、运营管理以及新科技的运用四个方面阐述了博物馆业界的最新发展趋势。他从博物馆的包容性引出增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新思路,从工业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入手谈如何做好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以博物馆理事会制与博物馆联盟运营模式为重点谈博物馆运营管理,自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新媒体的角度切入探讨新科技对博物馆的助力以及二者的互动等等。

 
 
专家做主题演讲(从左至右依次为龙登高、丁见祥、吕建昌)
 
        研讨会为期两天,共收到来自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从事海洋历史与地理、华侨华人及华侨文博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交的论文发言稿(或论文提纲)53篇,根据研讨专题的划分,其中26位专家学者作为代表进行了大会发言。研讨专题划分为“中国的海洋意识与海丝遗迹”、“华侨华人与海丝”、“海丝贸易与金融·海丝展览”、“侨史侨情研究”、“中外关系史与边疆史地研究”、“中外教育交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侨博工作探讨”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充分地体现了会议旨在从移民文化与海洋文化相结合的角度,提高“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与相关学术研究结合度,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与保护,鼓励涉侨类、涉海类博物馆发挥优势,进一步深入开展华侨华人史、中外关系史、海外交通史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促进涉侨类、涉海类博物馆提升学术研究水平与加强馆际业务工作交流,探索涉侨类、涉海类博物馆支持“一带一路”文化发展建设的有效模式,为“一带一路”文化项目、遗产保护、学术研究拓展交流平台和提供多元化服务的精神。

        我馆藏品部的王晓靖、数据信息中心的晏兴林,以及研究与交流部的白婧三位同志分别提交了《关于现代化进程中侨乡历史文化和华侨文物保护的思考——由容县杨梅镇社会调研引申出去》、《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空调系统噪声治理方案》、《关于华侨文博出版物的认识——以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为例》三篇论文,均被列入“中外教育交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侨博工作探讨”研讨专题,由白婧作为我馆代表作了大会发言。白婧在发言中,以我馆近年来的各类文集、藏品图录、展览画册为案例,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华侨文博出版物的概况、特点、与博物馆业务建设的关系、价值以及未来的发展目标与方向,并提出希望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对编辑出版投入应有的重视和积极的作为。

        中国博协华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祁德贵主持闭幕式。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陈列展示部主任周群华对本次研讨会议进行了学术总结。周群华主任认为此次研讨会主题衔接了中国当前的热点,在防城港举办适得其所,与会代表身份背景多元,来源广泛,选题多样化,兼具历史与现实意义,体现了华侨华人与海洋研究朝着更加立体、丰富和综合的方向迈进;研讨会成果体现出侨务工作、博物馆业务工作、高校学术研究三方联动,和谐交流的积极态势。大会主旨发言直面问题,既具现实关照,又有质疑精神,借助交流,发现了许多新资料和研究新范畴。总体来说,此次会议对于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积极促进华侨华人研究与海洋史、海洋问题研究的相互借鉴、共同推进有着重要意义。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为此次研讨会的协办单位。

        祁德贵副馆长表示,研讨会提供了沟通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大家共同分享学术研究成果和工作体会,开拓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交流了思想,同时也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陈列展示部主任周群华做学术总结
中国博协华侨博物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祁德贵主持闭幕式
 
        研讨会其间,我馆还配合《“海丝”贸易与金融·“海丝”展览》等研讨专题,引进了《近现代“海邦剩馥”:东南亚海丝侨批珍品》展览。该展览由黄清海浓缩其十余年来侨批收藏与研究的精品而成,丰富了研讨形式,活跃了会议气氛,是本次研讨会的一个亮点,也是主办方推动文博工作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文物实证与文献资料研究互为参照补充的一次尝试。
 

 
《近现代“海邦剩馥”:东南亚海丝侨批珍品实物展》掠影
 
        18日晚,中国博物馆协会华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利用研讨会间隙,召开了主任委员会议,酝酿商议了专委会章程修改、顾问聘请、副主任委员增补及换届筹备等事宜。在19日晚上举行的中国博物馆协会华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年会上,各成员单位代表对主任委员会议提出的事项进行了充分的讨论,研究决定设置顾问和增补副主任委员,同意聘请丁炯淳、曹明龙、镇翔为专委会顾问,增补陈呈、黄志强、侯鸿忠委为副主任委员,并分别就2017年全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和交流。此外,年会还对2018年时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的专委会工作设想展开了讨论,各馆围绕如何就“华侨华人与改革开放”等相关主题合作办展、展览交流等议题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博协华侨博物馆专委会年会上各馆代表交流2017年工作情况和2018年工作设想